首页 > 人物百科 >

1937年董振堂战死高台,妻儿5年后才知死讯,次子91岁找到其头颅

时间:2024-10-23 09:35:01

1937年1月20日,红五军军长董振堂率部与马步芳部队激战九昼夜后壮烈牺牲。牺牲时,董振堂年仅42岁。董振堂牺牲后,马匪将他和其他红军高级将领的头颅割下,高挂在甘肃高台城门楼上。不久,马匪将他们的照片送到南京领赏。

董振堂牺牲时,他的妻子贾明玉和三个孩子正在逃难。彼时,由于信息落后,他们并不知道董振堂牺牲的消息。反而他们前几天刚打听到,董振堂正在新疆带兵打仗。这个消息,让他们心中充满希望。

图 | 董振堂

董振堂牺牲那年,长子董光楹时年17岁,深受父亲的影响,悄悄许下报国志愿;次子董用威时年13岁。因为他太久没有见到父亲,所以他对父亲的印象已经有点模糊,对未来的志向更模糊不清。

董用威依稀记得,他最后与父亲团聚的场景。当时他与母亲,哥哥,妹妹还有爷爷,奶奶一起来到洛阳与父亲团聚。此时董振堂已是西北军13师师长兼任洛阳警备司令,穿着一身笔挺的军服,高大帅气。

但是董用威年纪小,加上对董振堂不熟悉,他对父亲是有点害怕的。董振堂看着孩子不与他亲近,虽然有点失落,但是也能理解。他行军打仗多年,与妻儿相处时间太少,不能算是个好父亲。

幸好血浓于水,董用威与父亲渐渐熟悉起来,回归熟悉的亲情。在闲暇时光,董振堂还会放下架子和他们一起玩游戏,父子间的感情越发浓厚,生活幸福美满。

在董用威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个大官,底下的士兵很多。但是他发现很奇怪的一点,父亲身边的官员和官太太穿得都很好,经常穿着贵气的衣服,而他们一家却穿着普通的衣服,母亲的衣服甚至还全是补丁,他非常不理解。

那时候,他的心里存在很多疑惑。父亲明明看上去是一个大官,家里为什么这么穷呢?可他还来不及观察出结果,一家人又面临分别。这天,董振堂抱了抱孩子,告别妻子,踏上征途。可他们没想到,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1931年12月,西北军26路军司令孙连仲接到电报,26路军七十四旅和七十三旅共17000人,由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带头“叛变”。孙连仲看到电报,瘫坐在椅子上。同时,蒋介石也接到电报,不禁破口大骂,气愤不已。

图 | 冯玉祥

事实上,26路军是属于冯玉祥的西北军。中原大战战败后,蒋介石改编了西北军,给26路军更换装备,配备先进武器装备。蒋介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想让26军去江西消灭红军。蒋介石本来打算暂时休整,来年再对红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可没成想,在这节骨眼上发生这件事,简直让蒋介石气愤不已。而26路军之所以会发动起义,是因为曾经的将领冯玉祥是个爱国将领,与我党有深厚交情,加上当时很多西北军将领都是我党成员。

偏偏这时孙连仲和高树勋离开部队,并且26路军本就属于西北军,战士来到江西水土不服,疟疾常有发生,军心动摇。如此大好时机,才促成了26路军17000人起义。

我党将领对于董振堂等人起义当然是欣喜的,当时江西红军部队不过3万人,董振堂等人带来了战士17000人,还有大量武器装备,壮大了红军的力量。此后,董振堂正式加入红军,真正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开始长征。长征途中,董振堂奉命率领红五军团断后。当时红军开始长征时,国民党军便在后方一直穷追不舍,想消灭红军队伍。因此负责断后的红五军团,要随时面对国民党军的追击,承担的是绝命后卫的作用,稍不小心便会全军覆没。

所谓绝命后卫,便是用自己的时间去争取战友的时间,用自己的血肉去替战友抵挡敌军的追击。只要主力部队还未全部到达安全地区,他们就要坚守阵地,寸步不让。这其中的艰险与惨烈,可想而知。

血战湘江时,红五军团34师断后,掩护红军主力渡过湘江,但是他们却被敌军拦在东岸。为了掩护红军大部队渡过湘江,他们决心与敌军殊死一战。34师全体战士在师长的指挥下,宁死不撤,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图 | 红军渡金沙江(油画)

红军渡金沙江时,状况更加险峻。金沙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一不小心便会被敌军逼进深山。如此状况,蒋介石当然不会放过,他立即下令将渡口封闭,把江上全部的船毁掉,调遣部队前往金沙江,想设下重重埋伏,将红军一网打尽。

因此当红军部队来到金沙江,只发现一条渡船。危急之际,幸好老乡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红军找到六条船。可红军部队有几万人,船只却只有几条。要想依靠这几条船渡过金沙江,至少需要几天时间。

但是他们已经收到消息,敌军部队正在迅速前进,向金沙江而来。危急时刻,红五军团再次承担断后任务,坚守阵地九天九夜。在激战的日子里,董振堂甚至想过会就此牺牲,他和战友们早已做好战死的准备。

最终他凭借出色的作战能力,成功阻击敌军。一接到红军主力成功渡江,他们立即撤出阵地,全部过江,与红军主力汇合。红军穿过夹金山时,红五军37团身穿单薄棉衣与敌军激战,直到完成任务。

在长征期间,由于红五军团表现优秀,战功卓越,他们被称为铁流后卫。董振堂身为红五军团军团长也因此被选为中革军委,成为红军领导人之一。

铁血战将,依旧拥有柔情。董振堂曾为了让一个孕妇能够生下孩子,让一个兵团阻击敌军,他说:“我们拼命也要打出一个生出孩子的时间。”此举将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发挥到极致,令人震耳发聩。

1937年,董振堂率部西征,一路来到甘肃。刚刚来到甘肃,他就率部占领甘肃高台县,发展一切顺利。成功攻占高台县后,董振堂留下部队37团和43团和其他直属单位留守临泽,其他战士则准备粮食为行军做准备。

正当发展一切顺利时,甘肃,宁夏等地的地方军匪沆瀣一气,将目光对准董振堂。他们派出三股兵力,以2万多人的部队共同围攻高台,企图将董振堂的部队全部消灭。

面对如此危急敌情,董振堂想发出电报,请示西路军总部,可是唯一的电台留在临泽,他们多次派人前往临泽都石沉大海。危急时刻,才见将军本色。

没多久,董振堂做出决定,他要守城。1月5日,敌军向高台县城发动进攻,炮火声响彻天空,战火整整蔓延一个星期。董振堂率领战士精心布防,坚守高台,多次打退敌军,给敌军造成伤亡。

图 | 马家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家军不得不节节败退。战场的失败,让他们恼羞成怒,他们采用更猛烈的炮火攻城。战斗持续到后面,董振堂部队的弹药几乎被打光了。没了弹药,他们便组织收集高台的大刀,铁棒等金属制品和木制品当作武器,抵挡敌军进攻。这些武器虽然比不上枪支弹药,但是在守城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1月17日,董振堂收到便衣通讯员的来信,信中写明要他坚守高台,高台是重要的军事据点。此时,战斗已经持续十多天,董振堂和战士们连续经历激烈的战斗,已经伤亡惨重,筋疲力尽,幸存的战士仅仅占全军的三分之一。但是就在此时,敌军还在向董振堂部队发起进攻。

没有救援,没有武器弹药,这是何等的绝望,何等的绝境!董振堂也深知情况的危险,红了眼眶。他召集部队战士们,向大家表明坚守高台的决心,势必要与高台共存亡。

此时马家军也预计到高台城内的红军连战几天几夜,已经没有力气抵抗,便集结全部兵力,一拥而上,想一举攻下高台。等到敌军靠近,红军战士利用最后仅存的弹药向敌军开火,没有武器就用大刀,铁棒等往下丢,用尽一切办法阻击敌军。

不管是机关干部,还是伙夫马夫,统统加入到激烈的战斗中,一同守城,势必要与高台共存亡。经过激战,高台的城墙上已是血迹斑斑,弹痕遍布。残缺的城墙好像在昭示着战斗的惨烈。

即使在这样的惨境下,红军依旧没有放弃抵抗,但是也因为没有足够的弹药,无法有效阻击敌军。更为危急的是,在这紧要关头,收编的民兵中有人与敌军勾结在一起,让红军陷入绝境。1月20日,敌军发动最后的进攻,失去武器的红军只能与敌军展开白刃战。

战士们挥着大刀,蜂拥向敌军涌去,城内血流成河,到处遍布尸体。激烈的战斗过后,高台县城被敌军占领。董振堂带着战士们撤到东门城楼,高喊:“把东门城楼守住,坚决战斗到最后!”

董振堂看着面前蜂拥而来的敌军,用坚定的声音说出最后的动员誓词:“共产党员们,战士们,为了民族的解放,我们要勇于血战到底!”说完,他率先冲了出去。但是不久,在敌军的枪林弹雨中,董振堂倒下了。战士们发现他时,他已满身是血,还剩最后一口气。

图 | 董振堂雕像

他用尽最后一口气,让战士们别管,赶紧走。说完,他停止微弱的呼吸,闭上了眼睛,这位经历战场的铁血将军彻底倒在战场上。可恶的敌军发现董振堂的尸体,将他的首级取下,挂在高台城楼上,可恶至极。

董振堂牺牲后,家人得知他的消息却是在5年后。那天,董家一家人得知董振堂牺牲后,他的妻子贾明玉像疯了一样,嚎啕大哭,不敢相信这个消息。接着几天,董家人都沉浸在痛苦当中,悲痛难忍。

每当夜晚来临,贾明玉总能想起董振堂的样子,她还记得,董振堂在临走时向她许下承诺,不会纳小妾。还记得,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每当想起这些,她就会用沙哑的声音一遍遍叫着董振堂的名字。那段时间,董用威生怕母亲跟着父亲去了,那他们兄妹三人就成了孤儿。

因为担心母亲的安全,董用威时常关注母亲的举动。他看到母亲经常对着一个枕头发呆,思念着父亲。他知道那个枕头是她和父亲的枕头,这些年,不管他们走到哪里,她总是会带着那个枕头,从不离身。

就在这时,董光楹偷偷加入中共游击队。少有人知道,董光楹做出这个举动,是因为董振堂寄回来的书。要说起那些书籍的来历,就要从头说起。

董振堂出生在河北新河县李家庄,一个武术世家。家里的祖父曾经拜得名师学习武术,学得一身高强武艺,长大后还参加过义和团。在八国联军侵华时,他的祖父率领义和团战士痛击侵略军,血战疆场。

他的父亲也是位有名的拳师,武艺高强,曾经打败过俄国大力士。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董振堂当然也不差,他自小习武,习得一身高强武艺。由于一家有武艺在身,生活也过得去,董振堂也学习了文化知识。

长大后,他和妻子贾明玉结婚。贾明玉出身农民,由于家里贫困,没有读过什么书。两人结婚后,虽然贾明玉不识字,但是她表现出对学习知识的兴趣。董振堂得知后,十分高兴,决定亲自教妻子认字。

图 | 董振堂和贾明玉

于是生活中,只要两人有空,董振堂就会教妻子读书。可由于董振堂后来加入西北军,经常出去战斗,夫妻俩聚少离多,因此贾明玉的学习也没有很大成效。为了让妻子坚持学习,董振堂便发明一种已标记书的办法。

已标记书就是董振堂在书里,特意标注生僻字,标注拼音。他将这些标注完的书籍,装进箱子,有空带回老家,让贾明玉学习。后来战事吃紧,董振堂也很少回到老家。

他便会托人将标记好的书籍带给贾明玉,每当贾明玉收到书籍,她便知道丈夫还好好的,也就安心了。只要有时间,她就会拿出书籍翻一翻,学一学。虽然她不能认识全部的字,但是看到丈夫的字迹就会感觉很安心。

时间长了,孩子长大了,他们也会去翻一翻这些书。他的大儿子董光楹就是因为看这些书籍,受益匪浅。因为董振堂看的书籍大多都是三民主义,新青年等进步思想书籍,董光楹看的书多了,也悄悄懂得很多大道理,树立报国志愿。

因此听到父亲董振堂的牺牲,他下定决心要参加红军,走上救国救民道路。但是当时母亲刚得知父亲牺牲的消息不久,他担心母亲会承受不住,便决定向家人隐瞒消息,谎称自己在外面找了事做。

可祸不单行,一次意外的事情,让董家人再次遭遇亲人的离世。他们得到消息,刚刚参加革命不久的董光楹在完成任务中,不幸牺牲了,父子俩在另一个世界团聚了。

董家人很清楚,董振堂的牺牲对贾明玉的打击有多大,她再也经受不起亲人的去世。为了贾明玉的身体着想,他们暂时隐瞒董光楹牺牲的消息。所以同样,董光楹牺牲的消息,贾明玉也是多年后才知道。

令人惊讶的是,当贾明玉得知消息时,却显得很镇定,没有露出伤心痛哭的表情,反而是一副欣慰的表情,这让家人感到十分不解。当她祭拜董振堂时,说出的一番话,才让大家明白。

那天,她来到董振堂的墓碑前,流着泪说:“你知道吗?我们的儿子和你一样优秀,我知道,他是看你送回来的书才会去当兵的。现在你们见面了,我也就安心了。”在她的心里,儿子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与父亲团聚了,她很欣慰。她一直保留着丈夫的枕头和书籍,从来没有丢过。

董光楹牺牲后不久,抗日战争胜利了。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没有忘记董振堂为革命作出的牺牲,在辗转打听下,他们在安徽找到贾明玉一家,将他们一起接到解放区安定下来。

图 | 贾明玉和儿子、儿媳在丈夫董振堂雕像前合影留念

为了保障他们一家的生活,毛主席特意送来60万边区币,下令边区政府拨出50亩良田给董家。从此董家有了组织上的照顾,生活终于得到改善,过上稳定的生活。也正是在这时,贾明玉和董用威才正式了解董振堂的革命生涯。

听到董振堂是铁流后卫,贾明玉的脸上一脸自豪。渐渐了解董振堂后,董用威对父亲的敬佩之情,也越发浓厚。他情不自禁去了解父亲的全部战斗历程,了解父亲牺牲的全过程。他才明白,父亲是一个为了百姓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的人。

董用威的生活得到保障后,走上了知识报国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局势渐渐稳定,他开始在多个大学求学,学习文化知识。最终在华北大学毕业后,他来到人民大学成为一名老师,培育下一代。

随着时间过去,他越来越了解父亲,想找到父亲头颅的念头也更加强烈。如果真的可以找到父亲的头颅,母亲也能得到一点安慰。

他知道当初马步芳割下头颅后,将头颅拿到南京领赏。于是他开始在南京打听消息,打听后才知道有很多人都在寻找父亲的头颅。慢慢地,他也得知更多消息。原来董振堂的头颅被交到南京示众,示众后,他的头颅被保留下来。

图 | 蒋介石和马步芳合照

辗转下,头颅又被带到重庆。因为种种原因,头颅又被带到南京。解放战争胜利后,头颅被敌军丢进南京雨花台的一条沟渠里。从此,这颗头颅便再也没有下落,没有人知道它在什么地方。

沿着这个消息,董用威开始四处探查,可都没有消息。他不禁怀疑,这个消息是不是属实。为了以防万一,他将查找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四处寻找。可经历多年变化,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找到一颗头颅,谈何容易?

他寻访过国民党高级将领,可是都一无所获。直到2015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时任河西医院的院长张琪,终于得知重要消息。

据张琪诉说,董振堂等烈士的头颅被割下后,并没有送到南京。因为当时害怕保存不当,头颅出现腐坏,马步芳便派人将头颅送到河西医院用酒精浸泡。

三个月后,马步芳来到河西医院,取走头颅。但是头颅还是因为保存不好,出现腐坏现象,马步芳只好命令部下将头颅埋在中山医院墙外一处空地里。而负责埋下头颅的正是张琪的亲戚,所以他非常清楚。

终于得知消息,董用威又欣喜又遗憾。欣喜的是查找多年,终于有了确切的消息,母亲泉下有知,也能得到些许安慰。遗憾的是,此时母亲早已去世多年。

母亲贾明玉晚年,越发想念丈夫。她在临终前,念念不忘要找到父亲的头颅,让他入土为安,把父亲和她安葬在一起,不能让他一人独自流落他乡。可是她在临终前,都没有得到父亲头颅的下落,抱着巨大的遗憾离世。

他得知消息后,想立即找到父亲的头颅。奈何董用威已经91岁,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子女们也担心他的身体安全,只能暂时耽误下来。

同年冬天,董用威克服种种困难,挺着年老的身躯,在子女和妹妹的陪伴下来到西宁寻找父亲的头颅。能够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的使命,他不禁老泪纵横,痛哭不止。

在祭拜父亲时,他不禁呢喃,我们没有丢您的脸,希望把您的精神传承下去。董振堂留下的精神,正是一颗为国为民的忠诚之心,一股救国救民的报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