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发|周朝建立者-周武王为什么只在位4年?
姬发,谥号“武王”,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3年在位,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

姬发,周文王姬昌之子,公元前1050年继诸侯王位,尊其父西伯昌为文王。
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成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周武王建国后,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周王朝日益强盛。
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只在位4年。死后葬于周陵,传位周成王。周武王为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
文王姬昌---周朝奠基者
商王文丁为了遏制周族势力,以封赏为名,将姬昌之父季历封为“方伯”,号称“周西伯”,为西方诸侯之长。季历死后,姬昌继位,即为西伯昌。

《史记·周本纪》记载:“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季历之法,笃仁,敬老,慈少。……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文王姬昌继承后稷、公刘的事业,效法古公亶父、季历的方法,笃行仁义,尊老慈幼,礼遇贤能,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等人先后归附他。商纣王不满,把姬昌囚禁在羑里。

姬昌被释放后,更加勤于政事,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他拜姜尚为军师,征犬戎、伐密须,攻崇、攻黎,建都丰邑。文王在位50年,国力逐渐强大,“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为灭商奠定了基础。姬昌崩逝后,其子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
孟津观兵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脩文王绪业。”意思是,武王即位后,以太公望为军师,周公旦为辅佐,召公、毕公等人为辅佐,继续文王开创的事业。
当时的商朝,政治上十分腐败,但军事上仍有较强实力。姬发决定搞一次军事演习,他率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长安县)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前进。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县),有八百诸侯闻讯赶来,诸侯均力劝姬发立即攻打朝歌。

姬发和姜尚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下令全军返回。但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这次灭商预演,史称“孟津之会”或“孟津观兵”。
武王姬发---建立周朝
孟津观兵后,姬发一面加紧练兵,一面打探殷商动向。得知商纣王杀王叔比干,囚兄长箕子,大师疵[cī]、少师彊抱着他们的乐器投奔周。姬发认为攻打商纣的时机已到,公元前1046年,发兵五万渡过黄河,八百诸侯前来助战,武王写下《太誓》,大军在孟津誓师,然后进军商都朝歌。双方于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汲县)交战,商军阵前倒戈,周军大胜,史称“武王克殷”。
武王灭商后,还师西归,举行盛大典礼,正式宣告周朝建立,定都镐京。追封父亲姬昌为文王,并分封诸侯,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先后分封的有鲁、齐、燕、卫、宋、晋、虢等71个诸侯国。其中,商的畿内为邶、鄘、卫三国,以邶封纣的儿子武庚,鄘、卫则由武王之弟管叔鲜、蔡叔度分别管理。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开创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措施,其核心思想为“敬天保民”,政治组织中的分封制,社会组织中的宗法制,经济组织中的井田制,文化思想中的礼乐制,影响中国长达三千多年,成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
公元前1043年,姬发驾崩,谥号“武王”。太子诵继承王位,即周成王。
相关知识链接
周陵
周文王和周武王,以他们继承和发展周族先祖后稷和公刘开创的农耕文化,以及翦灭残暴的商纣政权的功绩,在中华文明史上,享有崇高的威望。

周陵,相传为西周文王、武王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是中国御制祭祀碑文较多的陵园。
周陵有两个封土堆,文王陵在南,其北为武王陵。陵前分别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周文王陵”“周武王陵”墓碑。

陵南部建有坐北向南的祠堂,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文王坊、戏楼、献殿等。厢房内壁镶嵌明清以来御制祝文碑碣32通(方),为中国御制祭祀碑文最多的陵园之一,素有“小碑林”之称,列为咸阳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