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百科 >

北宋宰相司马光,死后险被开棺曝尸,竟与王安石有关!

时间:2025-02-22 01:57:53

司马光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7岁砸缸救同伴的故事,一直被收录在小学语文教科书当中,堪称“沉着冷静”和“灵活应变”的范本。

而且,与人生高开低走的方仲永、孔融等不同,长大后的司马光更加出类拔萃。

在县令父亲的有意栽培之下,司马光20岁便在科举考试中一举高中、及第甲科,随之步入仕途。

此后数十年间,他兢兢业业、无怠无荒,不仅撰写、主编了《资治通鉴》等大量著作;政绩更是斐然——从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一步步登上宰相之位。

资治通鉴

大概是少年时期就读遍万卷书、行遍万里路,司马光深谙民生多艰,并立志改变这种状况。

他从不会像大多官员那般,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想方设法压榨百姓的价值。而是设身处地为百姓干实事,真正做到了“以民为本、爱民如子、为民请命”,因此深受爱戴。

据说,一次司马光从地方回京,大批百姓闻讯赶来、夹道相迎。有人甚至激动的扑倒在马车前,哭喊着说:“司马相公!您千万不要再离开京师了!留下来辅佐天子,只有您主政,百姓才有活路!”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忧国忧民、备受尊崇的“圣人”,1086年因病离世后,竟险些被挖坟开棺、曝尸荒野!

这件事还得从王安石变法讲起。

王安石

公元11世纪中期,北宋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外辱频频侵扰、军队软弱涣散、官场腐败严重、民生艰难疾苦。

为了扭转王朝积贫积弱的困局,志存高远的王安石递呈《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建议朝廷来一场全盘革新。

这个主张虽然没有被宋仁宗采纳,却得到了宋神宗的大力支持。

公元1067年,宋神宗刚一即位,王安石便被提拔为翰林学士,三年后更是官拜宰相。

宋神宗

他全权主持变法,接连出台了均输法市易法保甲法将兵法等新制度,覆盖工农士商各个阶层,力图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富国强兵的宏图大志。

只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由于操之过急,王安石变法在用人和监管方面都存在很大疏漏。从下到上,从地方到中央,大量官员钻空子中饱私囊,导致徭役赋税更加繁重。

例如青苗法:每年二月和五月,即农作物青黄不接之时,官府会统一向农民提供贷款和粮食,半年后再连本带息收回。

王安石推行该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遏制民间高利贷对农民的压榨,同时让朝廷多一笔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在各级官员的层层剥削之下,农民需要缴纳的实际利息,远比青苗法规定的二、三分多得多,与高利贷几乎无异。

而且,相较于可以拖欠和以物还贷的民间借贷,毫无通融余地的青苗法,反倒负担更重,折腾得百姓苦不堪言。

作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向因循守旧,反对颠覆性的变法革新。而青苗法等弄巧成拙的新制度,在他看来,就是变相掠夺百姓财富到国库,于是更加反感和排斥。

奈何,无论是公开提出异议,还是上书朝廷,他的反对都毫无效果,反倒因此得罪了宋神宗。

悲愤之下,司马光自请离京,绝口不论政事,过了整整15年的布衣生活。也正是在此期间,他修完了《资治通鉴》。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公元1085年,随着宋神宗驾崩,年仅8岁的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开始垂帘听政。

高太皇太后

作为坚定的保守派,太皇太后执掌大权后,立刻开始打压王安石一派,同时重新重用保守派大臣。

就这样,司马光在阔别朝堂中心十余载后,一跃官至宰相。他动用雷霆手段,给新法扣上“毒药”之名,尽数废除,不留一丝余地。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光与王安石曾经私交甚密,经常一起畅谈天地、欢聚宴饮。奈何因为政治立场冲突对立,两人渐行渐远,最终变成了水火不相容的敌人。

公元1086年5月,65岁的王安石郁郁而终,获赠太傅。

仅仅5个月后,完成“废除新法、驱逐新党”政治目标的司马光,也在“心满意足”之中溘然长辞,获赠太师、温国公。

史料记载,司马光的灵柩被送往高龄安葬那天,全国各地挂满了他的画像,无数百姓涌上街头吊唁,哭嚎声久久没有停歇。这再次证明了,司马光深受百姓爱戴。

尽管随着两人先后离世,一切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但依然有人对新法被废耿耿于怀,那便是章惇。

章惇

章惇是王安石的左膀右臂,兼新法的主要拥护者和主持者。司马光当上宰相后,他率先遭到打压,被贬谪为地方小吏。这公仇加私恨,章惇对司马光可谓恨之入骨。

所以,当推崇新法的宋哲宗正式亲政后,坐上左相之位的章惇,立即实施起报复计划。

宋哲宗

他全面恢复青苗、免役诸法,排挤走了苏轼等保守派官员,更是大肆批判司马光,称其是“贻误北宋发展的罪魁祸首”。

在他的极力主张下,司马光不仅被削除了谥号“文正”,连宋哲宗亲赐的“忠清粹德”碑都遭到摧毁。

可就算如此,章惇依然不解恨。他变本加厉的要求挖坟开棺,将司马光的遗骸拖出来鞭尸,再曝尸荒野。以此震慑百官,确保新法顺利推行。

万幸的是,宋哲宗身为一代明君,一心重振大宋朝以往的荣光。自然不可能因为几句怂恿之言,做出羞辱功臣、损害民心的过激之举。所以章惇开棺曝尸的提议,最终不了了之,司马光并没有被打搅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