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怎么死的 ?秦始皇虽未明说杀他,却用30字让他彻底绝望
吕不韦的一生充满传奇,从富商到丞相,一路走来,他的身上背负了太多秘密。他是大秦帝国缔造的参与者,也是大秦王室秘闻的知情者。
这样的身份既为吕不韦带来了倾天的权势,也最终将他推向了危险的深渊。
相国、仲父,这些身份都曾加于吕不韦一身。然而,再显赫的身份终是不能与一国之君相提并论,当他成为君权的阻碍时,只需要一道诏书就能轻易将他置之死地。
催命诏书
公元前237年,咸阳宫传出消息,秦王嬴政决定免去吕不韦的相国职位,命他迁居洛阳居家赋闲。
在得知此消息后,吕不韦悬了一年多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就在前一年, 21岁的秦王赢政偶然得知,太后身边的舍人嫪毐竟敢自称是他的“假父”。
愤怒的赢政连忙命人对嫪毐展开秘密调查。很快,真相水落石出。原来,嫪毐并非阉人,他不仅与太后有染,两人还背着赢政偷偷有了两个私生子。
这桩王室丑闻瞬间激怒了这位年轻的君王,他决定要将嫪毐处以极刑。
可是,还没等赢政行动,王上要惩治嫪毐的消息就已经走漏了。
嫪毐眼看事情败露,他深知自己罪无可恕,可又不想坐以待毙。为谋生路,嫪毐决定铤而走险。他假传太后旨意,迅速纠集了一众宫人士卒包围了赢政居住的宫殿。
赢政见状,赶忙调集咸阳士卒与之交战,最终嫪毐大败,以叛国罪被诛杀。
公元前238年,嫪毐之祸震惊秦国上下,也给赢政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与之相关的一干人等都被论处,而作为举荐嫪毐入宫的吕不韦自然也难逃罪责。
然而,不同于处理嫪毐时的杀伐果断,嬴政对吕不韦的处理决定迟迟没有下达。
在煎熬了13个月后,事情终于有了定论。吕不韦面对“迁居”、“免职”这样的结果,心中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出了这样大的事情,最终只是落得赋闲迁居的结果,想来嬴政还是不忍心对他痛下杀手的
事实来看,这对于当时的吕不韦来说,无疑算是最好的结局了。
毕竟这种“引狼入室”的事情,吕不韦也不是第一次做了。
公元前243年,嬴政刚刚继位,吕不韦作为丞相向嬴政举荐了一名来自韩国的河工。
此人名叫郑国,他向嬴政大肆鼓吹修渠治河的重要性,最终嬴政被说动了,命郑国修渠引泾注洛,还为此专门向全国征调民工无数,花费巨万。
郑国修渠引起了秦国宗室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样大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得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十分消耗国力,不利于秦国的发展。
后来经调查,郑国果然是韩国派来的细作,韩国派他来秦国的初衷就是要说服秦王修渠,从而达到“疲秦”的目的。
虽然郑国的“疲秦”计划败露了,但他临时倒戈弃韩投秦,最终嬴政看重修渠给秦国带来的好处,并未处置郑国,反而还继续任用他将修渠事业进行到底。
在此次风波中,吕不韦作为郑国的引荐者,虽然并未直接遭到惩处,但在舆论上也多少受到波及。
经此一事,秦国宗室不免对非本国出身的谋士心存疑虑,而恰巧的是,出身卫国的吕不韦也是非秦谋士中的一员。
几年之后,嫪毐叛国事发,吕不韦不可避免地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这次,嬴政没有处决他,但也不想再纵容他。
按照嬴政的要求,吕不韦卸任丞相之后便迁居洛阳。不过,吕不韦到洛阳后仍然过着风光优渥的生活,不仅妻妾成群,还豢养着无数谋士和宾客。
在嬴政看来,吕不韦纸醉金迷并算不上是罪过,但豢养谋士却有留恋政治之嫌。
事实上,迁居洛阳的吕不韦也并不是完全与世隔绝、不问政事。
当时秦国国内有不少大臣都趁这个机会向吕不韦献殷勤,他们认为嬴政罢免吕不韦就是做做样子,迟早还会让他官复原职的。
毕竟,嬴政就算再生气,最后不还是原谅了曾与嫪毐有过两个私生子的赵姬,母亲可以原谅,那“仲父”也不是白叫的,哪有儿子会跟父亲过不去的呢?
不仅秦国人这样想,甚至连别国君主也都有这样的看法。就在吕不韦迁居洛阳后,好几个诸侯国的使者特意赶到洛阳登门拜访,还给吕不韦封官进爵,想借此机会讨好他,以便日后和秦国搞好关系。
或许吕不韦当初只是出于一个商人投机的直觉,想利用质子异人搞风险投资,没想到他真的赌赢了,而且还收获了如此巨大的政治影响力,这确实足以令他志得意满了。
不过,对于此时的嬴政而言,吕不韦的得意简直就是对君权的赤裸裸威胁,这也是他作为一国之君万万不能容忍的。
公元前235年,嬴政命人将自己的亲笔诏书送往洛阳吕不韦家中。
诏书内容不长,仅有30个字,但字字诛心。
《史记》记载: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诏书里的致命两问,问的吕不韦六神无主,他知道自己这次是必死无疑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诏书明明只说让吕不韦一家迁到蜀地去,也并没有要他非死不可。
实际上,吕不韦心里十分清楚,自己年事已高,一路舟车劳顿,从洛阳迁到瘴气弥漫的蜀地,只怕是凶多吉少。
秦王嬴政这次明显动了杀心,可以说,这道诏书就像是一道催命符,为吕不韦的生命开启了倒计时。
吕不韦之死
是接受嬴政安排的“凌迟”,还是自寻了断来个痛快?
接到诏书的吕不韦,怀着必死的心情做出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选择。
对于吕不韦见到诏书后的这段思想斗争,《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有记载:“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
大概意思就是,吕不韦感觉自己病情加重了,又害怕被诛杀。
当然,他不只是害怕自己被诛杀,更害怕牵连自己的家人。
嬴政一向崇尚重刑,当年嫪毐之祸中,不仅嫪毐本人被处以车裂极刑,其三族也遭到了灭顶之灾,因此受牵连而被迁往蜀地服役的宾客舍人更是多达四千余人。
吕不韦看出了嬴政对他的步步紧逼,他断定自己迟早难逃被诛杀的命运,于是决定主动结束自己这投机的一生。
当然,他这一步仍是在赌,赌嬴政会心软,能看在他主动赴死的份上,放他的家人一条生路。
吕不韦最终选择了哪种死法呢?后世对此有两种说法。
《史记》的记载很明确,说吕不韦最终是“饮酖而死”。虽然只有短短四个字,却由此衍生出了两种不同的解读。
第一种解读为“饮鸩而死”,也就是服毒自尽。因为“酖”通“鸩”,有毒酒的意思,故而后世人们常常将吕不韦的死因理解为“喝鸩酒自杀”。这种理解在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确实也是比较合情合理的。
第二种解读则认为吕不韦的死因是饮酒过度。其理由也在这个“酖”字上,不过他们认为这个字原本就没有“毒酒”的意思,而是普通的酒。
在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当中,“酖”字的解释只有一种,即为“乐酒也”,也就是“痛快饮酒”的意思。至于“酖”通“鸩”的说法,则是后来才有的。
《史记》成书在东汉之前,由此看来,吕不韦“饮酖而死”应该是“痛饮而死”的意思。
这种解释放在吕不韦身上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吕不韦不仅乐于追求财富和权力,更是一位善于学习先贤的人。他曾效仿先秦名士,招募宾客数千人,集百家之学,编成了《吕氏春秋》一书。
在该书中,曾记有战国信陵君因受魏王猜忌,日夜饮酒,最终“病酒而卒”的事迹。吕不韦“饮酖而死”或许就是在效仿信陵君的“病酒而卒”。
当然,无论是服毒自尽还是痛饮而亡,吕不韦的死亡都是他自行了断的结果,这是他的悲剧也是他的命运。
投机者的悲剧
从商人到相国的这条路,吕不韦走了13年。而他的悲剧也是从他盯上异人时就已经注定了,之后的命运跌宕都是自食其果罢了。
公元前262年,吕不韦在邯郸城结识了正在赵国做质子的秦国公子异人。
吕不韦作为常年走南闯北的商人,自然消息也十分灵通,他很快便发现这个异人虽然落魄,但身份非同一般。
异人的父亲是秦国的安国君,此时已经继位成为了新一任秦王,虽然他膝下儿子众多,但最得他宠爱的华阳夫人却未生一子。
在得知这些情况后,吕不韦看到了机会,在他看来,异人“奇货可居”,很有可能成为“秦王”的下一人选。
由此可见,最初吕不韦投资异人还是抱着商人“囤货居奇”的心态,或许在他看来,投资人就和投资商品本就没什么差别。
既然是投资,那就要讲回报。吕不韦当初决定帮助异人当然不是可怜这位落魄王储,他不是慈善家,而是投机者,他看中的是秦王宝座象征的无上权力。
吕不韦答应帮助异人登上王位,不过他也向异人提出,事成之后,“ 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从异人的表现来看,他绝对称得上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公元前250年,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异人终于得偿所愿,成功继位成了秦国的新一任君主。
成为秦王后的异人没有亏待吕不韦,立马给吕不韦加官进爵,封他做了丞相、文信侯。
不过,对于“分秦国与君共之”的承诺,异人显然不想兑现。作为补偿,异人将洛阳十万户赐给吕不韦,也算是报答了吕不韦的知遇之恩。
其实,按照当时异人手中的权力来说,完全可以不给吕不韦一丁点儿封地,甚至可以把他给杀了,一了百了。但是他没有,不过他的恩已经报完。
从此,他跟吕不韦就只剩下君臣之分了。
两人从共谋大事的“战友”,到尊卑有别的君臣,看似是计划之外,实际却是情理之中。
事实上,吕不韦的这场投资注定得不到他预期的收益,因为异人的承诺本身就是不可能兑现的。
试想一下,身在异国他乡的落魄质子,面对一场可以改变命运的豪赌,他会怎么选?
更何况这场豪赌的筹码是他尚未拥有的王权,慷他人之慨,博自己的未来,这样的机会谁会拒绝呢?
然而,当秦国尽在异人的掌握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常言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更何况是将自己的半壁江山拱手让人呢?所以,吕不韦当初向异人所要的承诺,本身就是一张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罢了。
不过,兰因絮果,吕不韦之所以会被异人利用,也只怪他当初只把异人当作商品来投资,他自信地以为自己能够掌控未来,却不曾想被“商品”摆了一道。
好在异人虽然没有完全兑现承诺,但也并没有过河拆桥,吕不韦的投资还是有所回报。
不仅如此,身为投机者的吕不韦也留了后手。
公元前247年,35岁的异人仅在位三年便去世了,身为王后的赵姬成为了王太后,儿子嬴政也成了新一任秦王。
赵姬原本是吕不韦的姬妾,当初为了贿赂尚在赵国做质子的异人,吕不韦便把赵姬献给了他。
后世盛传,赵姬被献时已有身孕,嬴政本就是吕不韦的儿子。真相到底如何我们也不得而知,不过这都不影响嬴政后来成为始皇帝的历史事实,也不影响吕不韦自尽悲剧的发生。
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继位,吕不韦仍任相国。
新任秦王只有13岁,并且这对孤儿寡母与自己关系匪浅,吕不韦觉得自己的投机迎来了新的局面。
确实,倘若嬴政是个性格温和的人,或者只是一个没有主见、任人摆布的傀儡,或许吕不韦还有可能摆脱悲剧的宿命。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嬴政虽然年纪小,但他的手段远比普通人要狠辣得多。
赢政出身在赵国,九岁时才回到秦国认祖归宗。在赵国生活时的赢政,一度都是随母姓,后人常将此与他的身世联系起来,认为是异人怀疑他并非自己亲生,所以开始只许他随生母姓赵。
这种推测倒未必是真。
从赢政的出身时间来看,当时正是公元前259年,正处于秦赵两国的交战期。异人作为被滞留在赵国的质子,其处境可想而知。
因此,此时让赵姬生的孩子随她的姓,也并不一定是对孩子的血缘有疑虑,或许只是单纯地出于为人父母的护子之情。
然而,即使是随母姓,赵姬母子终究还是没能躲过赵国的耳目,在吕不韦和异人逃回秦国后,他们母子便成了秦国留在赵国的人质,一度受到监禁,生活十分艰难。
这种悲惨的童年经历,使赢政自小就养成了坚韧但残暴的个性,当他成为秦王,拥有了无上权力之后,这种专横跋扈的个性更加展露无遗。
当年,在得知赵姬与嫪毐的丑事后,嬴政把两人的私生子装在麻袋里,当着母亲的面摔成了肉泥,然后又把母亲赵姬囚禁了起来。
嬴政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都能毫不留情,更何况是吕不韦这个“仲父”呢?
然而,吕不韦似乎对此并没有足够清楚的认知。他以“仲父”为傲,一度沉浸在辅佐儿子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的春秋大梦当中。殊不知,在嬴政眼中,他比六国还要碍眼。
于万民而言,身为相国的吕不韦无疑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但在君权面前,他就是秦王的“犬马”,还要时刻受主人猜忌提防。
在郑国、嫪毐等政治风波中,吕不韦的行为简直就是在嬴政的禁忌区舞蹈,他身居高位却频频损害秦国利益,疯狂试探嬴政的忍耐力。
一个野心勃勃胸怀大志的君主,他是不能允许任何人对他的地位和权力构成威胁,哪怕这个人是他的父亲。
终于,当所有的恩情都耗尽后,留给这对君臣之间也就只剩下仇恨了,而这股仇恨一旦从嬴政心中萌生出来,注定将一直伴随吕不韦,不死不休。
可以说,吕不韦是一个失败的投机者。他在这场政治投机中花费了半生心血,一心只想攫取最大的政治回报,为此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姬妾、出卖国家,他没有立场,只有利益,最后被自己一手扶上王位的嬴政逼的自尽而亡,也算是自食恶果了。
总的来看,吕不韦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善投机会取巧,最懂商业经,深谙商业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成为一代巨富大贾。然而,他却算不上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位极人臣却不能妥善处理君臣关系,最终注定只能自掘坟墓,抱憾而亡。
可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