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手下十大骁将,综合战力排名 张八百古今名将,虎痴不能入列
所谓“乱世出英雄”,汉末三国的乱世造就了中国古代最熠熠生辉的英雄群体。
蜀汉的五虎上将,东吴的十二虎臣,而曹魏则是以五子良将为首的豪华阵容。
陈寿《三国志》评:“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今天我们一块来历数曹操手下十大骁将——

五子良将
第一阵营,五子良将
“五子良将”的说法始于《三国志》,陈寿在撰写魏书卷十七回时,将此五人合传,叙述诸将生平事迹后评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与五虎上将不同,五子良将一词史书有载,经过多年演变,民间开始将他们合称为“五子良将”或“魏五子”。可见,自汉末至民国,无论史学界还是民间对于此五人功绩都是极力推崇的,也足以让他们成为曹操收下武力值最高的五人:
第一名:张辽——张八百
《太平御览》卷四三四引魏书:“江东小儿啼,恐之曰:“辽来,辽来!无不止矣。”
说的是东吴的小孩夜半啼哭,只要喊“张辽来了”,小孩就能立即止住哭声,可见他给江东带来的威压和恐惧。
而给张辽带来如此大威名的就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合肥之战,在此战中,张辽率800将士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到了孙权的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吴军披靡溃败。后以七千之众大破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止啼”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而凭此一役,张辽就足以登上千古名将的殿堂。
除此,张辽经历的战事还有许多——建安五年,他与关羽同为前锋,解自马坡之围;建安七年,随曹操在黎阳讨伐袁尚、袁谭,立下战功;建安九年,率军攻取赵国、常山,招降割据的众多叛军;建安十年,乘袁谭兵败攻取海滨地区,大破柳毅等辽东敌将;建安十一年,又率兵攻讨荆州,平定了江夏郡诸县,受封都亭侯;建安十二年,率军征讨袁尚,不仅大败之,还一举斩杀了乌丸单于蹋顿……张辽可谓纵横大江南北,是一名超越“将”的人物,这一点与关羽类似!

第二名:徐晃——败关羽
如果说张辽是孙吴的克星,徐晃则是曹操时代对蜀汉战绩最辉煌的将军。关羽败走麦城前,在正面战场输给的对手并非吕蒙,而是与之有过不错交情的徐晃。
徐晃毕生最浓墨重彩的篇章,是力解樊城之围。此役在三国史上有着扭转乾坤的深远影响。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北上围攻曹仁,并且水淹曹营七军,还降获于禁、俘杀庞德,一时间声势逼人。曹操在紧要关头令徐晃率军驰援。徐晃采用声东击西之术,假装攻打围头,却暗地里袭击四冢。关羽亲率步骑五千人前来,却被徐晃击败。魏军乘胜追击,一举击破关羽的大营。
对此,曹操都感叹道:“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于营、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苜。”——《三国志·徐晃传》
除此之外,徐晃也是曹魏镇守汉中的主力,屡次阻挡北伐的蜀汉大军。

第三名:张郃——镇汉中
显而易见,张郃是极富有谋略的将才。陈寿认为他以机智巧变著称,用兵战术多变化,善于安营布阵,连诸葛亮都对他有所忌惮。诸葛亮二出祁山,曾猛攻陈仓,魏明帝担忧陈仓会坚持不住,但张郃却认定蜀军缺粮,估计等不到自己抵达,对方就已退兵。果然不出所料,当日夜兼程赶至南郑时,诸葛亮已经撤离。
张郃饿的历史高光时刻是街亭之战,街亭的胜利因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而让胜者张郃成为“最亮的仔”。
由于去世较晚,他在前线征战的时间更长,因而备受几代君王器重,累计封邑也较曹仁、张辽、徐晃为多。

第四名:乐进——一生无败绩
乐进存在感低,但一生无败绩,实为“三国战神”。
乐进虽然名气不大,但其实他很早就投入到了曹操帐下,也算是曹魏的元老级功臣了,与五子其他四位良将不一样的是,乐进这一生,在打仗方面,从无失败战绩。
乐进个头不高,但却身轻如燕、骁勇善战,他擅长“先登”,就是翻墙入城,快人一步,冲阵斩将,且具有刺客的特殊技能,趁着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乐进早已闪到了敌人身后,令敌人猝不及防。这让很多名将都在他手里栽过跟头,比如说吕布,张绣,张超,刘备甚至关羽,这些人都曾败于乐进。特别是乐进在镇守襄阳期间,大败关羽的战绩,足以让他名留千古了。
可惜,乐进在与张辽共同合肥保卫战之后的第三年,因病逝世,谥曰威侯。一代战神就此落幕。

第五名:于禁——“假节钺”
在襄樊之战以前,于禁是毫无争议的“五子良将”之首,他在曹魏外姓武将中的地位最高。建安二十一年,于禁被曹操授予“假节钺”,封为左将军。于禁非常善于治军,典韦战死的那一战中,很多曹魏士兵都乱作一团,四散而逃,只有于禁统领的魏军临危不乱,保护了曹操的安全撤退。后来于禁随曹操官渡击败袁绍,平定昌豨之乱。如果没有遇见关羽,于禁肯定可以名垂青史。
襄樊之战中,于禁和庞德率军救援曹仁。但正值雨季,连着下了十几天大雨,关羽水淹七军,活捉了于禁、庞德。于禁投降了关羽,庞德则宁死不降。于禁后来几经辗转回到了魏国,那时曹操已死,曹丕让于禁看了一幅画,画中内容是于禁跪在地上向关羽投降。于禁看了之后羞愧难当,不久后就郁郁而终了。

第二阵营,“內姓武将”
也就是曹和夏侯二姓出身的武将,作为曹操的本家战力,可以说是曹操最信任的家底:
第一名:曹仁——勇冠三军
曹仁,曹操麾下的“內姓第一猛将”。曹仁的防守,堪称是三国第一。曹仁的防守不是战役层面的防守,而是战略层面的防守。曹仁一般不会出现在正面战场,他是曹操永远的铁卫。曹操打陶谦,曹仁压制吕布;曹操打袁绍,曹仁把虎视眈眈的刘备、韩荀打的溃败;曹操打马超,曹仁则狠揍西凉叛将苏伯、田银。有了曹仁的侧翼守卫,曹操才能在正面战场放开手脚,没有后顾之忧。
同时,曹仁还是曹操王牌虎豹骑的统领,戍卫曹操最强堡垒,在曹氏宗亲中,论功论将才,也数他首屈一指。裴松之注引的《傅子》有一段评价,“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

第二名:夏侯渊——虎步关右
“虎步关右”的夏侯渊最出名的一战是率军剿灭关陇地区的韩遂余部以及羌、氐部落。夏侯渊多年担任或代理征西将军,与征南将军曹仁各率﹁军。即便像徐晃、张郃等骁将,在战时也经常归他统率。
最值得夏侯渊自豪的,应该是建安十九年逼退西凉名将马超。《魏书》称夏侯渊行军快速,“常出敌之不意”,足见其过人之处。只可惜在定军山,他竟命丧黄忠刀下,由此不得不退出一流名将的舞台。
夏侯渊作战勇猛,与其兄夏侯惇一样性格刚烈,但对于使用计谋比较忽视。夏侯渊虽然多次获胜,曹操却经常告诫他:“为领应当有怯弱的时候,不能光倚仗勇力,那只是一个匹夫的对手。”故夏侯渊之死,实非偶然失误。

第三名:夏侯惇——独眼将军
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夏侯惇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
所以就资历和地位而言,夏侯惇是龙头老大。但因早年“为流矢所中”,不幸成了独眼将,此后常作为大军后卫,主要起稳定阵脚的作用。
夏侯惇是曹魏元老级别的大将,在曹魏武将中地位最高,被曹操封为“大将军”。夏侯惇地位虽高,但是他的战绩却非常惨淡,基本上全是败仗,胜仗很少。后来曹操就让他镇守后方,统军机会也就少了。

第四名:曹洪——战平马超
曹洪,曾多次救了曹操的性命,尤其是在潼关之战中,他和马超大战四十多个回合,成功掩护曹操逃走。因此,曹洪在曹魏宗亲大将之中,武功也是一流的。

第六:曹彰——“黄须”猛将
曹彰是曹操的“黄须儿”,不爱读书,偏爱打仗。论战力,他曾三个回合击败刘备的干儿子刘封,令蜀将刮目相看,估计只有关平、关兴、张苞三个蜀汉二代将领能够匹敌。
公元223年,曹彰进京朝觐魏文王,突然暴毙于府邸中,时年32岁……否则假以时日,曹彰当为曹魏二辈第一猛将。

除以上十人 ,典韦和许褚也是曹操手下猛将,然二人长于拼斗弱于统军,更多是以曹操贴身护卫的身份出现,论综合战力却与以上众人不可同日而语了!
典韦——力拔山兮
典韦身材魁梧,膂力过人,爱好行侠仗义。他年轻时曾为朋友报仇杀人,出闹市缓步而去,追赶来的几百人不敢靠近。早年跟随张邈,军中的牙门旗又长又大,没有人拿得动,他却能单手竖起。
典韦所持的双铁戟分量也极其惊人,军中有语:“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如果说关羽八十二斤重的青龙偃月刀纯属虚构,对典韦兵器的描述则出自正史。因此,用“力拔山兮气盖世”来形容典韦,也毫不为过。

许褚——单手拖牛
许褚容貌雄伟刚毅,勇力绝人。据记载,许褚在家乡被万余贼兵围困,粮食将尽,许褚假意与贼请和,商量用牛换取食物。贼兵把牛牵走后,又自己跑了回来,许褚便去阵前,拉着牛的尾巴拖行百余步,贼兵大惊,不敢再来取牛,从此许褚之名响彻四地。
粮乏,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贼来取牛,牛辄奔还。褚乃出阵前,一手曳牛尾,行百馀步。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由是淮、汝、陈、梁间,闻皆畏惮之。——《三国志·许褚传》
许褚初归曹操,就被赞曰:“此吾樊哙也。”后从曹操征张绣,斩首万计,迁校尉。又在官渡之战时,破坏徐他等人谋杀曹操的阴谋,救曹一命,升迁至武卫中郎将,被曹操赐号“虎侯”。

许褚最出名的一战是在潼关吓退马超。曹操征讨韩遂、马超于潼关时,曹与韩、马二人单独谈话,左右皆不随行,仅带许褚一人。马超自负其勇,想要暗中偷袭曹操,但平日听闻许褚之名,怀疑随从的即是此人。于是问曹操:“曹公的虎侯在哪里?”曹操用手指了指许褚,许褚怒目视之,马超于是不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