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是又一次文明级的超越,却为什么失败了?
中国古代有过许多著名的变法活动,比如,战国的商鞅变法、明朝的张居正变法、清朝的戊戌变法等,然而,在诸多变法之中,从未有一个如王安石变法这般,变法进行时广受非议,变法结束后被后世狠批。
北宋名臣司马光、苏轼等人都曾公开反对王安石变法,南宋诸臣更是将北宋灭亡的“锅”直接甩给了王安石变法,认为王安石变法使国家法度混乱、经济衰败,明朝大儒朱熹也曾评价王安石变法使“流毒四海”。
那么,王安石究竟做了什么,以至于人们如此抨击他所主持的变法活动?

(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的晋升:从地方小官到当朝宰相
宋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赵顼即位。与追求平和政局的宋仁宗不同,宋神宗斗志昂扬,一心想要通过变法来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他急需找到一个能够帮自己破局的人,于是他想到了王安石。

早在宋仁宗当政的时候,王安石就因政绩斐然而广受赞誉。王安石曾在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市)、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等地担任地方官,有丰富的基层管理经验。任职期间,王安石兴修水利、赈济灾民,深受百姓爱戴。

(常州半山亭,为纪念王安石而建)
在做地方官的时候,王安石就喜欢敢于打破陈规、锐意改革。
王安石在鄞县(今浙江省鄞州区)做知县时,就曾将“常平仓”里的粮食以低价出售给农民,等农民丰收了再加一点利息将粮食收回来。而通常情况下,地方官府都会以高价收购粮食,储备在“常平仓”里,而不是卖给农民。
常年担任地方官让王安石深知百姓之疾苦。王安石一边深入基层、潜心调研,一边思考国家的出路。

(王安石变法)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全面阐述自己的变法理论。然而,由于王安石提出的主张触及到了太多官僚地主的利益,因而没有被重视。
但是王安石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所提到的主张被宋神宗看到了。宋神宗非常欣赏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便将王安石从地方召回了都城,让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一职。

(宋神宗赵顼)
为了争取到变法的机会,王安石作《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从“无事”的表象揭示了宋朝的潜在危机,并从吏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
在王安石的不懈努力下,宋神宗终于下定决心,推行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主持变法工作。次年,升王安石为宰相,全面推进变法。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活动就此展开。

(商讨变法政策的王安石)
二、完美的理论与糟糕的结果
针对北宋积贫积弱、冗官冗兵的现状,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方案,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方田均税法等。这些方法在理论上都很完善,然而在执行的过程中却困难重重。
以青苗法为例,地方可以在庄稼收成不好的时候将粮食以借贷的方法发放给农民,这样政府可以增加收入,农民能够得到粮食。
但在执行过程中,很多地方官员为了完成业绩,强行让百姓借贷,导致很多人无力还贷,深陷债务危机,越发困苦。

(人们关于青苗法的讨论)
再比如为了调节供求、发展商业而颁布的市易法。市易法规定,市易司可以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并在货物供不应求时售出。商家可以贷款购买货物,市易司收取息金。
理论上来讲,市易法限制了大商户对市场的控制,保障了商品流通。但实际上,很多小商户因市易而欠下了大量的债款无法还清,很多小商户甚至因此破产。
在变法实施期间,很多底层百姓的生活不仅没有变好,反而更加困苦,因此,有人批判王安石变法与民争利,敛财剥削。

(市易法)
就在变法争议不断的时候,一个叫做郑侠的小官画了一幅《流民图》,并将这幅画献给了宋神宗。这幅画描绘了天下大旱,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郑侠告诉宋神宗,如今这样萧条的景象,正是由于王安石变法所导致的。

(流民图)
熙宁七年(1074年),在群臣的反对之下,宋神宗罢免了王安石的相位,然而仅过了一年就再次启用了他。但这个时候,朝中反对变法的人已占多数,变法阻碍不断,难以推行下去。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辞去宰相之位,到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隐居,他所推行的变法政策也逐渐被废止。

(王安石故居南京半山园)
三、王安石变法缘何失败?
王安石变法是在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而失败的。
就变法本身而言,王安石变法无法突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桎梏,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的改良运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具有跨时代的超前性,在当时那个封建地主当权的社会无法推行。超前的理论无法适应落后的时代,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王安石的悲哀。

(变法失败)
而且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过于激进,触及到了太多人的利益,自然会遭到官僚、地主的反对。特别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党,他们不断批判王安石变法,认为变法扰乱了祖宗法度,王安石更是祸国殃民。
王安石变法的确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以至于在推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王安石急于推行变法,提高政府收入,侵害了底层百姓的利益,这使得王安石变法失去了民心,遭到人们激烈的反对。
另外,在变法推行过程中,王安石急于求成,在短时间内发布大量新法,没有给人们缓冲接受的时间,反而让变法陷入困境。

(反对派对蓄意破坏变法活动)
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但这并不代表王安石变法没有可取之处。通过变法,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提升,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现状。通过一系列强兵之法的推行,北宋“积弱”的现状也得到了缓解。
因此,我们应当客观看待王安石变法,既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在了解了王安石变法的前因后果之后,我们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认识也会更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