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起始
中华历史数千年之久远,其中每次朝代更替,必有人杰出现在历史留名。每个朝代的发展方向,政策或有差异,但最终必然盛极必衰,走向王朝的落寞。虽然不少能人义士发现了国家的种种弊病,明白若不及时处理必然灭国,他们采取了诸多应对之策,却是无力回天。
1. 变法的背景
a. 背景一,重文轻武
自宋朝开国以来,对内严防武将,赵宋一直在加强中央政权,削弱武将的权利。导致武将和士兵没有荣誉感和归属感,待遇差,士兵素质低,战力底下。大兴科举,宋朝科举改革,用糊名【密封试卷】,眷录【避免文章代写】等方法,使普通人有望录取,为求一官,甘心消磨一生在场屋中。

b. 背景二,外患
由于北宋专力防内,对外族采取忍辱求和政策。北宋初期受契丹的侵辱,尊契丹太后为叔母,与契丹主称兄弟。中期受西夏侵辱,每年需供大量金银,布匹,茶叶等。
女真部受契丹压迫,奋力反抗,起兵造反,辽国灭亡,建立金国。宋为夺回燕云,以宋每年向金国供奉大量银绢以及燕京代税钱一百万赎回燕京,燕京财物人口早已被金人掳去,宋朝只得一座空城。后来金兵南下,北宋灭亡。

c. 背景三,贫富差距
富人大肆兼并土地,官僚地主的利益不断扩大,农民的利益不断被摧残。赵宋为了得到官僚地主的拥护,所谓的人心,是士大夫的人心,不是农民的人心。对农民采取苛刻的税法,而生活用品盐,茶,酒,醋被国家龚断,低价购入高价卖出,强买强卖更是常事。
农民终日劳苦,过的却饥寒交迫,部分农民的妻子女儿被迫沦为娼妓,甚至公然有男妓【南宋时男妓更盛行】,部分农民沦为盗贼或聚众反抗。
官僚领俸禄度日,不需劳作,不知道碳是黑色的,但是对待饮食却极为讲究,发明烂【容易咀嚼】,熟【熟不失香味】,少【吃多了会腻】三字诀。地主积累钱财,贪得无厌,闭门淫乐。

2. 新旧官僚的对立
北宋当时弊病严重,虽然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主张改革,提出均田赋,理财,练兵,立制度等政见,不过因为触及保守派的利益,并未实施。
等到宋神宗即位,王安石拜相,开始改革变法。改革目的是让国家财政增加,军队强大,以此来保护自己临危的地位【外患严重】。新旧派的分歧在于原来享受免赋免役特权的阶层是否施加限制,简单来说,王安石想让富人让出些钱给国家,富人从农民身上剥削的钱太多了。
王安石的出发点是让增加国家财政,从富人身上割肉,从而减少老百姓的压力。但是因为变法的局限性,新派的内斗,旧派的干扰,用人不当等问题,导致理论和具体实现出现较大的差异。老百姓生活雪上加霜,富人变本加厉剥削农民,农民生活最后连温饱都难以维持。
3. 变法的内容
变法可以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类,核心是增加国家财政以及加强军队实力,以改变北宋的"积贫"和"积弱"。
a. 理财类
青苗法-旨在通过官方贷款来抑制民间高利贷
青苗法是打着利民旗号的敛财利器?
宋朝时期,农民靠地里的庄稼过活,但是每年春夏青黄不接时,没有了粮食,富人便用高利贷贷给农民粮食,以此剥削农民。青苗法就是国家取代了富人贷款给农民粮食,不过利率有所减少。但是青苗法为何被百姓痛心疾首?青苗法按照户口等级强制贷款,无论是否需要;贷款手续复杂,经过大小官员层层加息【腐败严重】,导致实际利率远高于规定利率,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国家花重金建设的高标准农田成了农民的拖累?
上饶玉山农耕时节搞高标准农田改造耽误农时。上饶玉山农耕时节搞高标准农田改造,农民很担忧:种子不能下地我们吃什么?_腾讯新闻 (qq.com)

形式主义!大批重金打造的高标准农田荒废了|政府|效益|农作物_网易订阅 (163.com)
现代的教育,现代的吏治,有各种监督制度,有反腐倡廉教育,都出现各种形式主义的烂事,何况封建时代的官员。只能感叹一句"国家的政策是好的,只是底下执行坏了",时代的局限性罢了。
免役法
将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差役的办法改为由州县出钱募人应役。
司马光坚决反对这个新法,他对宋神宗说:"上等户本来是轮流服役,有时间休息,现在让他们每年都交钱,等于变相剥夺了他们的休息时间;而下等户和单丁户本来不需要服役,现在也要让他们交钱,鳏寡孤独全部需要交钱,如今咱们只知道求钱了吗?丰收之年百姓贱卖粮食换钱,而灾荒之年就只能砍伐桑树枣树、杀牛卖田来交钱,这样让他们如何谋生呢?这个法规,富户或许能勉强支撑,但贫户只会越来越穷。"
原本上中下户都要服差役,但是上中户有钱有关系,用各种方法逃差役,但活还是要人干,所以原本按规定免差役的下户就成了服差役主力。而百姓最怕服差役,服差役会死人的,家里没有劳动力干活会饿死家人,服差役都是些重活累活有危险的,而且就算服差役也没法省钱,连伙食都要自备,有了免疫法后,国家按标准收钱。上中户跑不了,相比较之下,下等户为了免役也会选择交钱。农民能用钱来免除劳役,这个政策可能对农民相对温和的了。
b. 整军类
保甲法
保甲法规定每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由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农闲时进行军训,维护治安。原本利民惠民政策,却因实施过程的错误变了味 。保甲法的逆向转变,离不开保甲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恶化、以及相应改革人员的贪腐。保长以训练为由,扣押百姓,要家人送来钱财才愿放人。保甲法的实施让百姓深受其害,许多地方的百姓为了逃避保甲法,甚至不惜自残身体,断腕残足来躲避成为保丁。

- 将兵法: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由固定将领训练士兵,提高军队战斗力。
- 保马法:民户按资产代官府养军马,减少官府养马费用,增加战马。
- 军器监法:设置“军器监”,加强军器管理,保证质量。
4. 结果
结果有利有弊
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变法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青唐吐蕃,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受抚羌族三十万帐。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也是两宋时期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作战时,北宋朝廷开疆拓土、大展神威而大获全胜的唯一战例。
王安石上台后设立众多的部门,比如三司条例司等,提拔大批人员导致机构重叠,冗官加重。
新发执行,朝廷剥削地主,地主加剧剥削农民,农民又被朝廷剥削,雪上加霜,基础生活都难以维持。
王安石用人不当,变法后期,改革派官僚集团利用新法大肆敛财,扰民,本来是为民的变法却变成了害民的变法。
变法初期,神宗对王安石言听计从。然而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导致反对者声势颇大,且变法派内部也出现分裂。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因君臣间在变法上的分歧而罢相,出判江宁。累封为荆国公。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