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深兄弟情”-苏轼、苏辙的故事
苏轼、苏辙的故事,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更是兄弟情深的典范,被称为“史上最深兄弟情”。
苏轼、苏辙的名字都是父亲苏洵起的。“轼”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车前也”,是设立在车前让人凭倚的横木;苏轼字“子瞻”,“瞻”是远望的意思。“辙”字车轮碾过的痕迹,同样和车子有关;苏辙字“子由”。父亲给他们取名暗含深意,希望兄弟俩能够一生相互扶持,永不分离。
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一零三七年)的苏轼,大弟弟苏辙两岁,他俩都出生在四川眉山。
苏轼、苏辙的童年充满了诸多乐趣,他们常到村中去赶集、到菜园中去掘土、登山、游泳,在一起读书。
苏辙曾说:“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
苏轼也说“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
宋仁宗嘉佑元年(公元一零五六年)五月 ,苏轼、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一同前往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次年三月,仁宗皇帝亲自主持殿试,苏轼、苏辙气度不凡,双双考中。殿试之后,仁宗皇帝兴冲冲地跑到后宫对皇后说:“我今天为子孙和天下百姓找到了两个太平宰相啊!”
为准备难度更大的制科考试,苏轼、苏辙搬到京城怀远驿站中日夜苦读,相互鼓励。
一天晚上,屋外风雨忽至,苏轼正好读到唐代诗人韦应物的《示全真元常》:
“余辞郡符去,尔为外事牵。
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始话南池吹,更咏西楼篇。
无将一会易,岁月坐推迁”
苏轼把这首诗读给苏辙听,兄弟俩对诗中的“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感慨良多。
苏轼、苏辙在欧阳修的推荐下参加了制科考试。苏轼获得最高等级三等,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辙获四等,任商州推官,这是兄弟俩的第一次分手。苏轼在赴任凤翔的路上,经过渑池。五年前,他和弟弟苏辙进京赶考,在这里寺庙中借宿,并一起在墙壁上乘兴题诗。
当初盛情款待他俩的奉闲老和尚已经去世,题诗的墙壁皮已脱落,上面的题诗已经看不清楚了。
苏轼一时间内心翻滚,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和子由渑池怀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怀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一零七四年),苏轼被贬谪密州(今山东诸城市)做太守。第二年八月,苏轼修葺了密州城北的旧台。苏辙听说后就为之命名“超然台”,希望苏轼能想得开,超然于物外,不记较官场那些得失。
中秋月夜,皓月当空,苏轼在超然台上,无比思念已经阔别七年的弟弟苏辙。举杯望月,对月思人,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名篇、中秋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此来表达对弟弟苏辙的无限思念,这首词是他们兄弟俩“史上最深兄弟情”的最好诠释。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一零七九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以为死罪不免。绝望之余,提笔给弟弟苏辙写下了两首诀别诗《狱中寄子由二首》: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凉,风动锒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苏辙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苏轼,自己愿纳还一切官位为苏轼赎罪。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一零九七年)闰二月,苏轼被贬琼州(今海南海口)别驾,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苏轼把当地众多的学子吸引到自己身边。琼州人姜唐佐慕名来儋州向苏轼求学半年,临别之时,他请求老师赠诗一首。苏轼在他的扇子上写道:“沧海何曾断地脉,琼崖从此破天荒”,并对姜唐佐说:“等你将来考中进士了,老师再为你完成这首诗”。
宋徽宗大观三年(公元一一零九年),姜唐佐考中了进士,但此时苏轼已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一一零一年)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苏辙代哥哥苏轼完成续诗:“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宋政和二年(公元一一一二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葬在河南嵩山南麓郏城县哥哥苏轼的坟墓旁,人称“二苏坟”;兄弟二人,“夜雨对床”,千年不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