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百科 >

苏轼与苏辙:与君世世为兄弟

时间:2025-04-16 00:11:38

在中国唐宋八大家中,“三苏”具有重要地位,苏洵和苏辙以散文著称,苏轼除了散文之外,在诗、词、书、画方面也有很高造诣。


苏洵在《名二子说》中提到了他给孩子取名的依据,以及对孩子的希冀。苏洵说,苏轼的“轼”指车子上的一个小部件,这个东西装在车的最前面,看上去可有可无,实则绝对不能去掉。他以此告诫苏轼,做人要低调,将才华收敛在心中。而苏辙的“辙”字,指的是车过之后地上留下的印记,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跑的,,但车轮印却从来不居功,福兮祸兮,都与他不相干。

苏轼比弟弟苏辙大两岁,小时候一起读书,青年时代一起游历,兄弟情深。苏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史载可考:"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苏轼一生都很信赖弟弟苏辙,几乎每到一个地方工作,就以"子由"为题,给苏辙写诗寄信。


苏辙的性子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而苏轼则轻快、开阔、好辩、天真。

宋仁宗初年,苏洵苏轼苏辙三人齐进东京赶考,由于欧阳修的赏识与推誉,两兄弟双双高中进士,苏轼名列第二。

在神宗元丰二年,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按照当时朝廷惯例,到任的官员需要向皇帝上谢恩奏章,一般都是表示为臣过去没有什么政绩,再讲皇恩浩荡之类的话,但苏轼在所上《湖州谢上表》上发牢骚说:“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新进”一词,在王安石口中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于是政敌们抓住把柄,到处搜集苏轼的诗,把其中讽刺朝廷的诗句都找了出来,给苏轼罗织罪名欲置他于死地。

苏轼的好友王诜听到后,赶紧派人送信给弟弟苏辙,子由立刻派人告诉苏轼,与此同时,朝廷的派出的御史台的人也在追来的路上,这是一场使者之间的大竞赛,结果苏辙派的使者先到。在苏轼回家时,御史台的人已经到了,家人慌作一团。押解经过扬州时,苏轼曾想过要跳江,怕他的案子牵连朋友,但转念一想,这样也一定会给弟弟招致麻烦。

苏轼遭此大难,他和儿子苏迈暗中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如果听到不好的消息才换成鱼。有一天苏迈离开京城去别处借钱,就让朋友帮忙送饭,但忘了告诉朋友暗号,朋友送去了熏鱼,苏东坡大惊,以为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写下这首《狱中寄子由》给苏辙:

狱中寄子由二首

宋 苏轼

序篇

一作: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注:苏辙,字子由

苏轼这首在狱中写给弟弟苏辙的诗,因为环境特殊,读起来比《水调歌头》更加感人肺腑。身逢盛世,圣明的君主如青天一样清明,万物都像沐浴在春光里一样,但是我却因为自己的愚昧害死了自己。人生还没到尽头,就要先死于非命偿还孽债,自己一家老少十多口人,从此就要拖累弟弟来照顾抚养了。不管哪处的青山都可以埋葬我的骸骨,只是以后晚上下雨的时刻,只有弟弟子由一人独自伤神了。但愿与你世世代代都能做兄弟,来生再续今生未了的兄弟之情。


苏辙为救哥哥,屡次上书,甚至希望用自己的官职为哥哥赎罪,他写下一篇言辞恳切的《为兄轼下狱上书》: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言辞哀婉,令人动容。

神宗为两兄弟的深厚感情大为感动,加上太皇太后曹氏和王安石等人的求情,苏轼在“乌台诗案”终免一死,改为贬谪。


苏轼和苏辙曾经感叹韦应物“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约定以后要对床而眠,共享天伦之乐。但苏轼从海南被朝廷召回途中,身患重病,终没见得上弟弟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