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百科 >

寒食节和清明节是如何统一的?晋文公真的放火烧死了介子推吗?

时间:2025-01-07 10:34:43

又到清明节,今年局限于疫情,无法祭祖。

说到清明节就会想到寒食节,那么这两个日子有什么关系呢?

话说春秋的时候,晋献公晚年的时候宠幸骊姬,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可以继承国君,就进献谗言,让晋献公的儿子申生、重耳离开国都。

晋献公听从了骊姬的谗言,就让各位公子分守各地。晋献公十一年时,骊姬开始了她的迫害计划,第一个受害的是最能威胁到她地位的太子申生,申生在骊姬的迫害下最终上吊了。申生死后,骊姬又开始陷害晋献公的其他儿子,即夷吾和重耳。两人得到消息后为了躲避灾祸开始了流亡生涯,重耳逃往蒲城。

得知两个儿子不辞而别的晋献公非常愤怒,认为他们有其它阴谋,此时身怀重病、老眼昏花的晋献公派手下的人到蒲城讨伐重耳,重耳翻墙(被人砍一刀,砍在袖子上),逃往其母亲狐姬的故国狄国,当时与重耳一同逃往的是他年少时结交的好友及信任的臣子。

其中就有一个人叫介子推。

重耳一次路过卫国的时候,重耳和随从被人追杀,逃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那是又困又饿呀,重耳已经要饿死了。这时重耳发现介子推不见了,正当大家都以为他临阵脱逃的时候,介子推却回来了。想不到介子推给重耳端来一碗肉汤。重耳狼吞虎咽吃完后,才知道这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肉来煮的汤。重耳很是感慨,表示将来如果成为国君一定要封赏介子推。

这段描写,我个人表示怀疑,介子推是用什么办法瞒过重耳这碗肉汤的来源的?当时的医疗条件,把大腿肉割下来难道不会失血过多死掉吗?能忍着剧痛煮汤?那刮骨疗毒什么的都是小意思了。

古人写史,大多采用春秋笔法,很多事情只能靠后人去想象和猜测,哪怕司马迁《史记》里的记载也有许多不当之处,所以我认为这碗肉不该是介子推的肉,也许是别人的肉(细思极恐)。总之,司马迁也没有采纳介子推被烧死的说法,还是按照《左传》的提法,说介子推只是归隐,最后死亡。但不管怎么说,重耳因为这碗肉汤活了下来。

后来,重耳经过多年的流亡真的做了晋国的国君,可他犒赏功臣时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邀功请赏,于是带着母亲隐居到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境内,一说在晋南)。

主公是忘了当年大明湖畔的紫薇了吗?

于是有忠心的臣子对重耳表示不满,就在重耳门上挂了封信:

“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走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反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野中。”

跟着你这条龙的四条蛇都有了住所,有一条还在野外呢!

重耳恍然大悟,心怀内疚之下去请介子推出山。

我一直不明白介子推为什么不愿意回来?难道当年这大腿肉真是别人的?他感到自己并没有功劳?

这时候有人出了个馊主意,让重耳放火烧山,三面放火,留一个方向让介子推逃出来。

结果是介子推被烧死了。

这就是重耳的不对了,无论怎么样,当年都是介子推救了你,你这会儿又把人烧死了,怎么看都不厚道。

不仅烧死了介子推,连带着把人家的老母亲也一起烧死了。大火烧了三天,严重破坏绿植,重耳命人上山找人,结果发现介子推抱着棵树烧死在山上,树洞里还留了一封血书: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我倒是奇怪,树也烧了,人也死了,血书倒是还在。

重耳很痛心,于是命名绵山为介山,今介休市的名称亦来源于此。重耳同时下令以后每年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全国禁火,吃干粮冷饭,以纪念介子推,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寒食节的来历。

等到第二年晋文公前来祭拜介子推的时候,却发现介子推死时抱着的那棵树又发了新芽,于是晋文公把寒食节的第二天定为清明节,在清明节这一天,全国必须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但是,如果介子推没有割肉,那么重耳也未必放火。

重耳就是以后的晋文公。

后来,山西晋中(介休)一带,受介子推故事的影响,寒食节风俗传承特别稳固,民间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寒食的特点,纷纷创造出一些特殊的寒食节食品,凉菜冷食花样百出,形成了与岁时节日相联系的风味小吃,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饮食习俗。

再后来,由于寒食、清明两节相近。据《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可见,唐朝时,政府就给清明节放假了。

至于介子推,是烧死也好,是隐居也好,他的故事流传下来成为中国清明节的文化内容。我们不必要去纠结介子推的死法,而是应该欣赏故事中的介子推的精神。

“修养德行以候天命,地位低下却不攀附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