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勤政爱民、不近女色,以现在标准堪称楷模,为何会国破家亡?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是个难得的好皇帝。他每天要工作10几个小时,而且都是亲力亲为,试图把大明江山从风雨飘摇中解救回来,雄心壮志,忧国忧民。可是他的性格有几个致命的缺点,促使他注定是个一事无成的皇帝。
一、刚愎自用
崇祯十七年初,眼瞅着李自成都要就打进来了,崇祯才下令把关外的的吴三桂部调来北京勤王。而吴三桂来是来了,可人还没走到北京,明朝就灭亡了。那他为什么不早点下决定呢?
李自成从西安出兵,到打进北京城,中间有3个多余月时间,这期间调吴三桂进京怎么着都来的及。但崇祯却一直不下令,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一直憋着,看想那个大臣能提出这个策略,顺带并为他承担责任。
“拉吴三桂回关内,那等于说把祖宗的江山送给满人,这个违背祖训的事是得有人背,但绝不能是我崇祯”。于是崇祯不断暗示大臣们,希望有哪个出头鸟能冒出来。
可他一贯朝令夕改,不负责任。满朝大臣被整得只敢说说漂亮话,至于国家大事还是皇上您决断吧。朝臣们个个装聋作哑,无人理会他的暗示。
崇祯帝只能硬着头皮一直拖,眼看着农民军已逼近北京,他顾不得脸面了,把不中用的内阁数落了一番,才下令调吴三桂入关,可为时已晚。
二、好面子,不顾大局
崇祯十五年,当时为了缓解了两线作战压力,专心对付李自成,兵部尚书陈新甲上了一道书,建议和满清和谈,崇祯同意了。
得到崇祯应许的情况下,陈新甲开始和皇太极接触,商量和谈条件,无非就是给多少地、每年给多少银子的事,两边互相讨价还价。先不说皇太极能要多少钱,这事如果能谈成,明朝就能得到宝贵的喘息之机,可以说是十分关键的一步棋。
而没想到的是,有两边和谈条件筹码的密函,不知怎么的被朝内所谓正义清流们知道了。这些人立马起来弹劾陈新甲。
这些文人干活指望不上,但站在道义的制高点骂人却是内行。马上说他陈新甲,你这就是卖国行为。甚至有人说他就是汉奸秦桧,而自然那个同意和谈的人皇帝就是亡国之君赵构。
一时间崇祯感觉自己很没面子,他把陈新甲叫来大骂了一通,其实他意思是想让陈新甲自己背锅,好把自己撇清楚。哪知道陈新甲确是个书生脾气,他觉得虽然事情没办好,但这事也是崇祯同意了的,就没有主动上书认罪。于是恼怒的崇祯就把他杀了。
三、疑心病,没人敢出力
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里,一共任用过五十位内阁大学士,这在历朝历代,都可以说是第一人。他这种猜忌的毛病,也被几位内阁大佬摸的透透的。以至于在危难时刻,内阁都不敢多说啥,多说多错。
不过这个毛病不能怪崇祯,和他的出身有关。他爹是著名的短命皇帝朱常洛,而他母亲只是一个没身份的侍女,早早就死了。“母凭子贵”,前提是母亲得至少有个身份,像崇祯这样的,自保都难,何谈尊贵。
所以崇祯虽出身皇家,可谓衣食无忧,可他打小就受尽冷眼,走路都抬不起头,性格十分孤僻,每日活的战战兢兢的,担心被算计。
对待身边的人,崇祯尤其十分防备。崇祯有个妃子叫田贵妃,有一天在宫里弹琴,崇祯听到了琴声就问她,是谁教你弹琴的?田贵妃说,是我母亲。第二天,崇祯下令让田贵妃的母亲过来与田贵妃一起弹琴,实地验证,最终才相信。
对待身边的人尚且如此何况对待大臣,因此,崇祯疑心病很重,他根本无法相信任何人。他这个事情也被皇太极成功利用,设计反间杀了袁崇焕。
四、意气用事,固执自见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大军抵达北京城,发炮攻城。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先后三次派人传话给崇祯,提出了退兵条件。
而事后来看,李自成提出的条件,对于崇祯来说,并是什么过分的要求,第一次,要求封自己为西北王,割让陕西、四川等地,要求自治权。第二次,要求赏赐白银一百万为军饷。第三次,仅仅只要河南一省封地,而且答应“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入朝不受诏。
可以说每次都诚意拉满,甚至最后都答应主动对抗满清。对崇祯帝而言,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自己居然还有转圜的余地,只要答应李自成要求,退兵事小,哪怕形式上屈尊称臣,也总好过亡国之祸。
然而,崇祯都一一拒绝了。他认为李自成这种敢与天子称臣的逆贼,自己绝不能屈服。尤其是割地求和,这违背了太祖的遗训,绝对不能答应。就这样,和谈的机会就此消失。
五、结语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殉国,死前说:“诸臣误朕”。崇祯一生勤奋,力图挽救国家危亡,最后却成了亡国皇帝。可以说他的性格问题是主要原因,“焦于求治,渴于用人,刻于理财,骤于行法“,身为皇帝,却没担当,怕负责任,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这就是他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