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百科 >

苏轼: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时间:2025-04-11 02:54:37

北宋真宗时期,保州缘边巡检使(后为保州知州)杨延昭,确曾在大宋北部边疆“三关”——瓦桥关(在今河北雄安新区雄县)、益津关(在今河北霸州)、淤口关(在今河北霸州)一带戍守;杨延昭为号称“杨无敌”的名将杨业之子,本名杨延朗,为了避赵宋皇帝祖先赵玄朗之讳,改名杨延昭,其为杨业长子,但敌人契丹,认为他是本族克星——北斗七星第六星“六郎星”下凡,故呼之为“杨六郎”。可以说,北宋杨延昭与南宋岳飞,是两宋齐名的镇边名将。

可是,大家可知道,跟保州缘边巡检使杨延昭一样,曾在大宋北疆戍守的,还有一位文臣——“三苏”之一的“大苏”苏轼。

(一)

苏轼这个人,为人耿直,一生宦海沉浮,可以用“性格决定命运”来概括。因其仗义好气、慷慨凛然,身处王安石、司马光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却又如侍妾朝云所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不惜得罪宰执,所以屡遭贬斥,游宦各地。神宗死后,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开始“元祐更化”,苏轼被召入京,担任兵部、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为哲宗老师。

可惜好景不长,北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初三,“元祐更化”的主持者太皇太后高氏病卒,宋廷政治情势大变,苏轼遂受诏以“双学士”衔(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自京城出知定州,任“河北西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从此远离政治中心,苏轼自云:“受命出帅定武,累辞不获,须至勉强北行”(《与杨济甫书》,《苏轼文集》卷五十九),于元祐八年十月二十三日到定州任上,来到了北宋王朝的北部边疆,距今,恰好929周年(1093-2022)。

宋 河北东路

保州、定州,是北宋行政版图的极北重镇,正如苏轼自己《次韵李端叔送保倅翟安常赴阙,兼寄子由》诗中所言“中山保塞两穷边,卧治雍容已百年”——中山,指定州,为战国及汉代之中山国旧地。保塞,北宋所置保塞军,今河北保定,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云:“保州,本唐莫州清苑县地,宋初置保塞军,太平兴国中,升为州”。苏轼所任“河北西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可称北宋北部边疆军政大员。

(二)

也许,作为北宋元祐文坛盟主的苏东坡,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与苏轼诗词名篇相关的为官地、贬谪地,如苏轼知杭州(作有《饮湖上初晴后雨》)、知密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贬谪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可对于苏轼作为军政一体的北疆官长——知定州的背景和政绩,却不甚了了。

关于“苏轼知定州”的背景,主要原因是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元祐更化”的主持者——太皇太后高氏的辞世、哲宗赵煦亲政,太皇太后高氏可谓是苏轼政治上的“庇佑者”,元祐初,宋神宗一去世,尚受“乌台诗案”余音牵连的苏轼,立即被诏还京,历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更兼翰林侍读学士,成为小皇帝宋哲宗的老师。可以说,宋哲宗是在祖母级的太皇太后高氏“庭训”和苏轼的谆谆教诲下,成长起来的,其继位后久久不得亲政之逆反心理,与日俱增。

宋哲宗

故,随着元祐八年太皇太后高氏的辞世,宋哲宗亲征,小皇帝开始从政治上打压这批“元祐更化”时期,提拔上来的“元祐党人”,首当其冲就是苏轼,直接让苏轼去北守边疆,连陛辞皆不准许。

(三)

苏轼受命知定州后,曾上奏哲宗辞行,并在奏章中继续规谏哲宗忧心天下、缓行新法,可惜,宋哲宗这位小皇帝,太需要舞台展现“亲政”的帝王雄姿了,不见!学生皇帝虽然不逊,但苏轼却一心为家国,不辞辛苦,由京城远赴北疆定州。

定州北临辽国,辖七县一寨,军政责任重大。苏轼下车伊始,即定下“整军经武,振兴经济,关注民生”的治州方略,主政定州期间严明法纪、警众革弊,增修弓箭社、保国强边,扶危济困、鼓励生产,取得了不朽的政绩。

首先,整饬军务,惩恶布新。自宋真宗“澶渊之盟”以来,宋辽边界百年承平日久,武备荒废,军纪松弛,正如《宋史》云:“定州军政坏弛,诸卫卒骄惰不教,军校蚕食其廪赐,前守不敢谁何。轼取贪污者配隶远恶,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战法,众皆畏伏。”

苏轼到任后,一见定州军政腐败,兵饷过低,军营破烂,官兵贪污盗窃酗酒赌博的情况尤其突出,士兵毫无战斗力可言,强虏一旦入侵,必然一败涂地;立即整饬军纪,他颁布约法三章,对纪律松弛、偷盗、赌博、酗酒,严加整饬,果断地惩处了军队中赌博、酗酒、贪污军饷等之首恶张全(盗窃十二面铜锣)、孙贵(盗窃官银250余两)、云冀指挥使田平(贪污军饷九十八贯八百文)等人。为了加强边防建设,作为“河北西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苏轼还亲自组织驻军操演,恢复了春季阅兵制度——“大阅兵”:

“会春大阅,将吏久废上下之分,轼命举旧典,帅常服出帐中,将吏戎服执事。副总管王光祖,自谓老将,耻之,称疾不至。轼召书吏使为奏,光祖惧而出,讫事,无一慢者。定人言:‘自韩琦去后,不见此礼至今矣’。”

当时的马步军副总管王光祖,作为老将,看不起被贬的文官“,怠慢军机。苏轼马上令人修书,准备上奏弹劾,王光祖立即惮服,使军纪大为严明。苏轼还向朝廷申请专款,修缮营房,使官兵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

其次,加强边备,增修弓箭社。

宋廷于官军之外,本就有就地招募乡兵作为边防力量的补充。“乡兵者,选自户籍,或土民应募,在所团结训练,以为防守之兵也。”如,在定州等地组建民兵组织“弓箭社”御辽:“弓箭社 河北旧有之。熙宁三年十二月,知定州滕甫言:‘河北州县近山谷处,民间各有弓箭社及猎射人,习惯便利,与夷人无异。欲乞下本道逐州县,并令募诸色公人及城郭乡村百姓有武勇愿习弓箭者,自为之社。每岁之春,长吏就阅试之。北人劲悍,缓急可用。’从之。”。

苏轼到任定州后,于元祐八年十一月复建“弓箭社”,并在“弓箭社”的基础上,发展民兵,组织各村各庄青壮年人,带弓而锄,佩箭而樵,边生产边备边,遇有敌情,击鼓相召,顷刻可招致千人赴前线自卫。“契丹久和,边兵不可用,惟沿边弓箭社与寇为邻,以战射自卫,犹号精锐。”足见其于军政之用心良苦。

(四)

作为文武双全、“羽扇纶巾”的儒将,苏轼知定州的六个月期间,创作古、近体诗32首(从《东府雨中别子由》算起,至《被命南迁,途中寄定武同僚》,依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四川大学教授邱俊鹏先生观点),其中近体格律诗19首,占59.4%,近三分之二,格律诗中律诗13首(七律12首,五律1首),绝句5首(全部为七绝),五言排律1首。足见,近体格律诗乃为苏轼定州诗歌创作之主体;其13首五、七言古体诗中,也有《雪浪石》、《刘丑斯诗》、《鹤叹》等名篇;另创作有传世词作《行香子》、赋作《中山松醪赋》各一。

苏轼知定州诗作在题材上,以吟咏幽燕地方风物的咏物体居多,如描写定瓷的《寄馏合刷瓶与子由》、描写当地“北药”的《紫团参寄王定国》等,其中咏物最为集中的,则是雪浪石。

现存于定州武警医院的雪浪石

于绍圣元年(1094)四月,苏轼作《雪浪斋铭》云:“予于中山后圃得黑石白脉,如蜀孙位、孙知微所画,石间奔流尽水之变。又得白石曲阳,为大盆以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曰雪浪斋。”其诗曰:

《雪浪斋铭》

尽水之变蜀两孙,与不传者归九原。异哉驳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

玉井芙蓉丈八盆,伏流飞空漱其根,东坡作铭岂多言,四月辛酉绍圣元。

雪浪石是苏轼在定州得到的奇石,黑色有白文,白文如水在石间奔流,形似雪浪,遂以曲阳白石所制芙蓉大盆盛之欣赏,并将其居室名为“雪浪斋”。

除上述这首以外,诗人还有两首同名的诗作《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一古体一近体,专咏雪浪石,近体者曰:

次韵滕大夫·其二

我顷三章乞越州,欲寻万壑看交流。且凭造物开山骨,已见天吴出浪头。

履道凿池虽可致,玉川卷地若为收。洛阳泉石今谁主,莫学痴人李与牛。

古风者曰:

次韵滕大夫·其一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月先黄昏。

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

画师争摹雪浪石,天工不见雷斧痕。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

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国山水聊心存。

此诗作于元祐八年(1093)十二月,是苏轼写给齐州通判滕希靖的一首诗。果然,《雪浪石》诗一语成谶,军政、民政一起抓,事无巨细的苏轼,并没有得到学生皇帝——宋哲宗的认可,随着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闰四月初,朝廷一纸诏书命下,苏轼自云:“适见恩纶临定武,忽遭分职赴英州”(《被命南迁,途中寄定武同僚》),落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罢定州任,以承议郎远知英州(今广东英德),从此一路南行,直至广东惠州、海南儋州……半载主政之定州,也成为了苏轼政治生涯中,最后一任主政地和人生足迹的最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