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史上最强弟弟,才华让人惊艳,苏轼写诗他次韵,感动朋友圈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生于公元1039年3月18日,比其兄长苏轼小了两岁。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此后便开启了他的从政生涯,在当时的朝堂上苏辙始终与哥哥苏轼保持着同样的思想认识,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任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在地方上历职,他和苏轼其实在治理地方上能力都非常出色,等到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等等,一度列位执政,也就是宰辅之列。

在苏轼因为乌衣案入狱时,苏辙不但奔波以求救,更是声泪涕下愿意以自己的官职来保释哥哥。
在苏轼被贬黄州以后,家中一切事务,包括照顾苏轼的孩子们。如果说苏轼是旷达的,那他的旷达里有一半是因为他有一个为了他肝脑涂地的好弟弟。
苏辙才华横溢,只是因为有更厉害的兄长,才显得他不突出,他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夸起弟弟也是滔滔不绝:“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而打开苏辙的诗集,也会发现他的诗三之一是次韵兄长的诗。
苏轼一路被贬一路吟诗填词,苏辙则是在护佑哥哥的同时追寻着哥哥的文学创作之路,他作诗填词赠自己,弟弟也常常次韵以回寄。

和子瞻濠州七绝 观鱼台
庄子谈空惠子听,郢人斤斧俟忘形。
莫嗟质丧无知者,对石何妨自说经。
观鱼台,又称庄周台,是庄子与惠子观鱼之所, 又曰观鱼台。
宋朝时期的诗以哲理为主流,苏辙的这首诗也是如此,诗中讲的是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给他的随从说了郢人与一名叫石的匠人的知己难得的故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以庄子与惠子,郢人与匠石,来感慨人之知己难得。
和子瞻濠州七绝 四望亭
唐史不闻刘嗣之,空传短李旧歌诗。
高亭毁尽唯存记,犹有区区父老知。
一二句提到了两个人,刘嗣之和“短李”。
刘嗣之,在唐史中名不见经传,他在唐太和五年(831),在黄州任职期间,将州治迁徙到与江南武昌相对的江北赤壁山之上(今黄州区)。此后,黄州之名未曾改变。
“短李”即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绅。他在唐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历任江、滁、寿、汴等州刺史及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
李绅曾写过《四望亭记》,如今四望亭的高亭已经尽毁,当年李绅写的四望亭记却还依旧流传。
颇有旧江山断壁残垣历历在目的荒凉感,而区区父老犹还记得这些,历史的厚重感,与诗的哲理性就体现了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