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到底做错了什么?导致曹操那么厌恶他,你看曹操死前说了句啥
一、莫非跟曹冲之死有关?
曹操和刘备,可谓缠斗了一生的对手,既互为死敌,也互为表里。诚如刘备对庞统所说: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出自《三国志》)
也就是说,刘备认为成功的诀窍就一条:别管啥事,跟曹操反着来便“事乃可成”。这不是互为表里是啥?再说明白些就是,曹操和刘备,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因对方的存在,而体现自己的价值。
因此曹操和刘备谁牛?就成了口水仗——喜欢刘备仁厚的,必拿曹操残暴说事,而喜欢曹操率真的,必说刘备虚伪……总之,曹刘活着时斗一生,死后还是被捆绑在一起,已经分不开!
不过,在曹刘这“千年对比”中,有一条曹操却始终压住刘备一头,这就是两人后代方面。连尊刘贬曹的《三国演义》都不得不承认。什么“刘备摔孩子”,还有“扶不起的阿斗”,足以让刘备高喊一声:打住,我回家再摔一次去——
但问题是,以为一提后代这事,曹操就会乐开花吗?未必!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就说曹丕、曹植的世子之争,照样让曹操愁得恨不得再吼两声“生子当如孙仲谋”。
因为无论翻开《三国演义》,还是查看三国正史,都能明显感受到,曹操一直不喜欢曹丕。比如在曹冲死时,曹丕本是好心劝老爸:别哭坏了身子。哪料曹操却暴怒大吼:此乃吾之不幸,汝之大幸也!
恐怕也正是因这一句,给了新《三国演义》这个剧的灵感:把曹冲之死,就搞成了曹丕的阴谋——是曹丕放蛇害死了曹冲。
实则这可冤枉死曹丕宝宝了。因为曹冲之死,曹操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在曹操杀华佗时,荀彧就劝:别杀,华佗这种牛人要留着,你的头风病咋办?可曹操却一瞪眼:我杀了他又怎样?没了他华屠夫,我老曹就吃有毛猪不成?
结果曹操杀了华佗后没多久,曹冲就得了重病,这时曹操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当即就后悔不跌的表示:不该杀华佗啊。不该杀啊——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曹丕劝老爸有错吗?没错吧。因此曹操这句“此乃吾之不幸,汝之大幸也”,无非是他心中苦闷懊恼,却又无处发泄,自然就会干出“回家打孩子撒气”这种事,哪是怀疑,曹丕害死了曹冲。
但无论怎样曹操不喜欢曹丕,这几乎是板上钉钉的。既然曹冲之死,跟曹丕没一毛钱关系,那么曹丕到底做错了啥,导致曹操那么不喜欢他?
二、奸雄和文人的切换
曹操身上的标签有很多,但对于后代来言,恐怕就一个:老爸。而曹操这位老爸最喜欢啥?就三样东西,其一美人(邹氏),其二英雄(关羽),其三奇才(郭嘉)。因此作为曹操后代,凡身上带出这三种气质的,必然让曹操爱。
曹冲就是奇才,曹彰属于英雄范畴(武将),那么曹丕和曹植呢?也都是奇才范畴内的。只不过曹丕的才华,根本没法跟曹植相提并论,为啥?
曹植的诗歌,都带有一种慷慨英雄气,而曹丕的诗歌却是一股子“闺怨感”。比如曹植在诗歌中高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而曹丕的诗歌却泪眼婆娑,“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敢问你若是曹操,你会更欣赏谁?须知曹操就是三国最牛英雄一枚,他会看得上曹丕这“闺怨”?想都别想!这就是英雄和文人,切换时导致的结果。
因为对于曹操老言,瞅我家子健这诗,这才像我嘛,我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家子健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再一看曹丕的诗,必然是一股子强烈的泄气感,这谁家的子桓(曹丕)?是我亲生的吗……
曹丕后来说“文人相轻”,恐怕就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自己的诗歌也是佳作,但奈何裁判员是三国雄主曹操,不是花柳巷的王者“柳七郎”(柳永)。
所谓:诗以言志!对于三国雄主曹操来言,自然曹丕就比曹植要差一等级了。我老曹需要的是一位“孙仲谋”般的儿子,不是闺中怨妇般的“闺怨(曹)丕”。
为啥《三国演义》中,贾诩(实为吴质)给曹丕争宠的计谋说:你老爸出征时,你就哭,别多说话?
就是看出了此中机关——说得越多,错就越多。而哭,却能完美传达出来“孝”。曹植的诗歌再牛,再英雄气冲天,能欣赏的人却不多,可“哭”传达了啥情感,却是人人一看就懂。
当然,曹植诗歌中的英雄气,最后却化成了他文人的“不羁放纵”,等于走到了反面,这点必须要指出。否则,若曹植本人的气概,跟他诗歌展现的气概一致,哪怕贾诩对着曹操再多说几次,“想起袁绍、刘表为啥败亡”,也不起作用。
曹操就是一位不走寻常路的主儿,他会被“立长”这种规矩限制?想都别想!
但无论怎样,显然曹操独特英雄加文人的气质,导致了他对“闺怨丕”的各种不喜欢。这点是可以肯定的。曹操曾多次因诗文而打击曹丕。如铜雀台落成后,他狂赞曹植的《登台赋》,却对曹丕公开表示鄙视等!
三、曹操死前说出原因
就如在曹冲死后,曹操为何要对着曹丕吼,“此乃吾之不幸,汝之大幸也”一样,曹丕被曹操如此“厌恶”,也是有更深层的原因,不以曹丕做错,或做对了啥为标准。那么这更深层的原因又是什么?
看看曹操死前说了啥,就一清二楚了!据《魏略》载,曹操死前道:“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脩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
这句相当于曹操临死前,概论自己一生。即,我老曹这一辈子无论做过什么,都没后悔过,更没有对不起谁的问题。但就怕到了那边后,我的长子曹昂问:我老妈过得怎样?我该怎么回答啊。
这就引出来了曹操一生的痛:宛城之战!喜欢美人的曹操看中了张绣婶子邹氏,导致张绣降而复反,长子曹昂,大将典韦,为救曹操而死。当时曹丕也跟着去了,却逃脱了性命……
也就是说,只要没这档子事,什么曹丕、曹植、曹冲,曹操的接班人铁定是曹昂。再说明白些就是,曹昂之死是曹操一生中最不堪回首的,以至于临死前还无法释怀。那么这事跟曹丕有啥关系?
是没关系,但对于曹操来言,却关系大了。曹丕也跟着去了,是当事人之一,曹操看到曹丕后,是不是就会想曹昂?尤其是纠结到底传位给谁时,就越加想曹昂。既,若曹昂活着,哪还有这屁事。
曹丕因此就成为了,开启曹操一生痛点的 “钥匙”。这种情绪下,曹操能喜爱曹丕那才叫奇怪了呢。无论曹丕做啥,管你对错,先骂一通再说,就成了一种反应——这应该属于心理学中,应激创伤的一种反应。
所以曹丕被曹操“厌恶”,表面上是“子不类父”导致,深层原因,却是事关曹操一生中唯一的痛点,跟曹丕做错了啥,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