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晋文公——被迫流亡的前半生
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约出生在晋武公十九年(前697年),是晋献公与狐姬之子。正如“伟大人物都是被逼出来的”所说,重耳刚开始也是一个无“雄心”的公子,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安乐窝”,可命运却一次又一次把他拖出来,逼着他向前。
“骊姬之乱”被迫出逃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二十二年,因“骊姬之乱”,重耳与一批跟随者不得不逃往狄国。重耳往狄国跑的原因有二;其一,狄国是重耳母亲的故国,且也是舅舅狐偃的故国,相当安全;其二,有交通之利,如狐偃所说 “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因为狄国邻近晋国,兼有“奔而易达,困而有资”之利,一旦时机到来,可以返回晋国成就谋求君位的大事。
当然以上想法只是舅舅狐偃的一厢情愿,重耳应该无此想法,原因很简单,重耳拒绝了回国继位的机会。
晋献公二十六年(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晋国陷入内乱,继位的公子奚齐与卓子相继被杀。晋国国内大臣就想到了逃亡在外的公子重耳与公子夷吾,不过大臣首先想到的是公子重耳。
于是大臣们派狐偃之兄狐毛来接重耳回国继位,结果重耳拒绝了,“负父之命,正义负音佩。出奔,父死不得脩人子之礼侍丧,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然后众大臣就选择迎回公子夷吾继位,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八年(前643年),晋惠公在大致稳定国内局势的情况下,派杀手去除掉心腹隐患重耳,想进一步稳定自己的君位。已经在狄国居住十二年的重耳只得再次逃亡,这次的目的地是齐国。
再次被“迫”流亡
去往齐国的途中经过卫国,卫君并不接待重耳。重耳一行只得继续前行,到五鹿这个地方时,重耳实在是饿的受不了,就找当地村民讨食物,结果村民给了一块土,吃惯了“锦衣玉食”的公子重耳那里见过底层人能吃什么东西,就只感觉受到了污辱,“大怒”,好在有赵衰提醒,重耳受而拜之。
到了齐国后,齐桓公以厚礼相待,还将宗室之女姜氏嫁给他,又赐车马二十乘。这种安逸富足的生活又使重耳有了“不思进取”之心,就想在齐国安享晚年。面对随从的劝谏,重耳直接说;“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於此,不能去。”翻译就是“人生来就是为了寻求安逸享乐的,管其他的事干嘛,我不走,死也要死在齐国。”
多么像后来的“刘皇叔”,多么像一个普通(正常)人的发言。
重耳想享受生活,但他手下的随从们不想,他们有大志有理想。于是众人合伙灌醉重耳,用车装着重耳就离开了齐国。等重耳醒过来,弄清周围情况后,只剩下暴怒,拿起戈就要把此事主谋舅舅狐偃给杀了。
不过重耳又被手下“劝”服了,没得办法,又得重新上道,追求大业。
重耳一行先到曹国,受到曹共公观其裸浴之辱。到了宋国,因宋襄公刚刚被楚军打败,虽以国礼接待重耳,但无法给重耳实质的帮助,重耳一行只能继续远行。经过郑国 ,受到郑文公的冷遇,最终只得暂居楚国。
回国接手烂摊子
在重耳一行流亡在外时,晋国发生了巨大的危机。先是秦穆公助公子夷吾回国继承君位,条件是将晋在河西的八座城池赠与秦国,结果公子夷吾即位后违约,并在趁秦国大饥之时,发动对秦国之战——韩原之战。
结果晋军被击败,晋惠公被俘虏,晋国元气大伤,只得向秦国求和。晋国以太子圉为质,还有河西的八座城池等等,换回晋惠公。
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晋惠公死亡,太子圉从秦国逃回继位,为晋怀公。太子圉的逃亡使秦穆公相当恼怒,“召”重耳入秦,派兵护送重耳回晋国争位,想进一步干涉晋国的国政。
重耳在国内“重臣”的支持下,较为顺利的继承了君位,为晋文公。
即位之后,晋文公才发现晋国已处于崩溃的边缘。
此时晋国对内;晋无公族,晋文公能依仗的就是跟着自己的家臣,而另一些支持重耳上位的大臣势大,他们的利益与晋文公不太一样,又轻易不能乱动。但更为紧要的是因韩原之战后,晋国需要大量征收军赋来弥补耗费的军力,导致晋国赋税十分沉重,所以“晋国当时高利贷盘剥十分盛行”,很多国人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非常尖锐,晋国迫切需要减轻奴隶债务和赋税来缓解社会矛盾。
对外;齐桓公死后,楚国击败宋国,维持“天下秩序”的霸主没了。且被看作“楚蛮”的楚国国力大增,“于是楚地千里”,又有宋、陈、鲁、许等国与齐国解除盟约,与楚国结盟,其势力直达晋国南境。晋国在这样的处境下,迫切需要加强军事力量,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才能与楚国抗衡。
也就是说此时的晋国国内已被刮穷,再刮下去,轻则“国人暴动”,晋文公逃亡,重则大臣叛乱,再换一名君主;但如果不“刮”,楚国很有可能打进来,晋国直接“灭亡”。
所以晋文公面临的情况只能逼着他改革,而且是“不改是等死,改革是找死”的改革。
晋国改革
其实晋国这个国家能一直保持强盛,就是因为在不断的改革。晋文公的改革大多延续前任的政策,并加以改良,再坚持执行下去。就如晋惠公的二项改革措施——“作爰田”与“作州兵”。
晋国因韩原之战,财力兵力大伤,且晋惠公又被秦国俘虏了。晋惠公为了讨好晋国贵族(国人),将属于晋公室的部分公田分给国人,以换取国人的支持,称为“作爰田”。而“作州兵”是将野人也纳入征兵体系,主要是为了补充兵源。
晋文公先稳住基本盘。推行“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事耇老,礼宾旅,友故旧。”即起用旧族势力,安抚和团结旧族,特别对一些德高望重的旧族给予高爵位,重新团结了贵族集团势力。
再在“作爰田”的基础上实行“列地以分民”,将一部分公田分给国人之下的“民”,进一步推动土地私有化的进程。再推行了“旧田半税、新田不税”的土地赋税制度,极大的扩展田地,大大的缓解了晋国国内的矛盾。
与此同时晋文公还确立了“贤、能”的用人标准,他将才华横溢的先轸升为中军元帅,还规定异姓宗族“掌其远官”。此项改革彻底否定了宗法分封制下“世卿世禄制”的任官原则,形成“食有劳而禄有功”的用人制度。
改革军制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与其他诸侯围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为报答宋襄公馈赠的恩惠,于同年在被庐进行军事改革,将军队编制从上、下两军扩充为上、中、下三军,建立三军制,又规定中军将领为“元帅”,统管上﹑下二军,既是三军首领,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即“军政合一”的体制。
晋文公“作三军”后的第二年,公元前 632 年,晋文公亲自率领三军与楚国在城濮开战,称城濮之战。战争过后,晋国与鲁﹑宋﹑蔡﹑齐等诸侯国举行“践土会盟”,标志着晋国称霸,晋文公接任齐桓公,成为“霸主”。
但晋文公的改革也为日后晋国的分裂埋下了隐患。即晋文公建立三军制以后,凡是作为晋国中军将领都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一些异姓卿族登上了政治舞台,掌握军政大权后,趁势培植自己的力量,这些异姓卿族与国君争权夺利,甚至杀死国君,以至于导致晋国后期的六卿专政,最后三家分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