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的流亡史
晋文公虽然贵为春秋早期的五霸之一,但他主政时间并不长,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差不多八年左右,但从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起就一直流亡,所以介绍晋文公,流亡生涯值得一看。
《左传》一书,很难读,但有一个特点,就是大人物出场前,《左传》基本上会梳理一下他的重点事迹,鲁僖公二十三年很大篇幅给了第二年即位的晋文公。
第一,蒲城
蒲城是重耳的封邑,他老子晋献公专宠骊姬,疏远其他儿子,后来老爹还派人来杀他,重耳同志的反应不同常人,他是这么说的:
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
用白话来说, “因为老爹的封赏我才得到现在一切——城池与人心,现在老爹要杀我,我如果对抗,那“罪莫大焉”!”
虽然儿子这么想的,但老子派来的人下手还是狠的,差点重耳就交待了,割掉了袖子才逃跑。
乍一听,觉得这是满满的敬重,是吗?鲁僖公二十四年,有一段重耳与当时追杀人的对话。
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
重耳对具体执行人勃鞮还是有意见的,主要在于“我老爹要你来杀我,你执行任务没毛病,可是为啥要比要求的时间要快?”
从这一点来看,要说重耳老爹的追杀,没意见,那只是胜利者的历史美化,何况五霸之一。
第二,狄地十二年
从蒲城逃到狄地,重耳解决了个人娶老婆了,还与重臣赵衰形成连襟关系。
在狄地12年,时间到公元前643年,晋惠公上台已经八年,对自己一直的竞争对手重耳,相当不放心,重耳也想改变一下自己的生存环境,而当时公认的霸主莫过齐桓公,彼时管仲同志也去世了,一时半会回晋国希望不大,不如去齐国试一试,当当北漂!
前面说了,重耳同志结婚且有两个儿子了,要出远门,怎么也得和老婆交待一下,但不知道重耳同志是脑子短路了还是怎样,他是这么说的
“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当时的情况是,他老婆季隗已经25岁了,他让人家再等25年,要知道古代人七十古来稀,50岁已经是平均寿命了!季隗,实际上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是这么回复的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
我理解“行将就木”这个成语是不是就是这个出处?我一直认为晋文公的成功与他遇到的几个好老婆有很好关系,大家慢慢看!
第三,卫国
卫国是重耳一行南下经周,再东行到齐国的必经之路,记载不多,但有两件事:卫国不礼遇重耳和野人与之块。
不礼的事情没有详细说明,但重耳同志是一个记性比较好的人,所有在流亡过程中对他好坏的人,在短短执政八年的时间里,他都一一作了回应。
至于野人与之块,这感觉与陈胜吴广的“鱼肚帛书”事件没啥区别,每个政治家都要书写出其正统性。这种事情,在每一个王中身上都或多或少地能看到。
第三,齐国
虽然是流亡的第三个地方,实际上时间还是在公元前643年,据说在齐国住了五年的时间。重耳来到了齐国,得到了齐桓公的礼遇,“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又给女人又给待遇。
是年,齐桓公去世,齐国也发生了内乱,但对重耳同志影响不大,对比流亡生活,目前还是比较舒心的,重耳已经安于现状了,不思进取了!但对于追随者来说,完全不一样,这些大臣们之所以愿意跟着重耳出来,本质还是想“搏一搏 单车变摩托”,现在老板突然不想上市了,兄弟先慌了!所以有时,我们看历史,也有不少皇帝是手下推着上位,从手上的角度也是必须的事。
这时重耳齐国的老婆,姜氏与子犯(重耳的舅舅狐偃)一起将重耳灌醉,拉上马车离开了齐国,大家看好老婆多重要!中间小插曲,也很有意思,重耳酒醒后,发现自己已经离开了齐国,安逸的生活没有了,还是很生气,原文是“醒,以戈逐子犯”,相当于是拉着四十米的大刀追着砍!
男人嘛,至死是少年,这句话有道理!
第四,曹国
曹国发生了两件事情,分别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第一,要尊重隐私。“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曹共公同志出于好奇,去偷看裸体的重耳,好奇害死猫啊,而且男人被偷看实际也不光彩!特别是功成名就之人,晋文公作为霸主,如果有人悄悄议论“别看他现在如何如何,他脱光又如何如何”,任何一个君王是无法承受民间的这种议论。所以12年后,公元前632年晋国攻打曹国。
第二,要识人。僖负羁馈食寘璧。僖负羁的老婆看重耳的随臣都是人才,这些人愿意跟随重耳,说明重耳未来一定能称霸于诸侯,所以建议僖负羁提前交结重耳,在送给重耳的晚餐里加上了一块玉璧。所以开个玩笑,交朋友也要用投资的眼光!虽然后来晋国攻打曹国时,僖负羁还是被杀死了,这得另说,战争无常啊!
第五,宋国
有人将宋襄公也称为春秋五霸,虽然有点勉强,但从宋襄公礼遇重耳来看,他识人的眼光是不错的。比如他认为目夷仁爱,让其世代做左师处理政事。
重耳到宋国,宋襄公也相当大气,给了重耳在齐国的待遇,“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所以英雄惜英雄,英雄识英雄。同样的人,眼界和动作都一样。
第六,郑国
郑国从郑庄公之后,就没有出太牛的人,郑文公没有礼遇重耳,他的大臣叔詹这么劝说他
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
两个道理,说得很好,但没有打动郑文公。
第一,这是个天启之人。他有个三个特殊之处,人家说同姓结婚的人,孩子少,而重耳活到现在;晋国一直不安定,他是希望即位的;重耳的手下很厉害。
第二,郑国与晋国关系很好,平时也礼遇来往的公子们。郑国与晋国一直关系不错,当年都是一直扶持西周的主力,相当于老辈是共事多年!
听人劝吃饱饭,偏偏郑文公不是这样的人。
第七,楚国
重耳在楚国的经历,留下了一下“退避三舍”的成语,从《左传》的记载来看,重耳这段经历也是惊心动魄。
楚成王虽然是礼遇重耳,但他绝非善主,宴请时第一句是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
“若” 字用得好,如果你回晋国,也暗示有不能回晋国的可能。反晋国,也就是你当了晋国的国君,你要怎么报答我?(不穀和寡人一个意思,老大的谦称!)
要知道楚成王本身就是弑兄夺位,与齐桓公争霸时,虽然实力不够,但也没有太落下风。他对待重耳的态度,实际上与齐桓公和宋襄公的礼遇都不同,他在考量一点:这个兄弟即位对楚国的利弊?
重耳这个问题是不好答的,答得不好,脑袋可能搬家,要知道楚国与那些中原国家的待事风格不一样,周朝那一套在楚国不管用。
我们看看重耳是怎么回答的。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馀也,其何以报君?
重耳采用的是避重就轻,假装没明白,说奉承话,大哥地大物博,还有什么是小弟可以给得了的?
楚成王这种弑兄夺位的人,也是老江湖,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是不会轻易放过,这种南蛮之国本身就不受中原国家的礼之约束,他很直接,于是又问道
虽然,何以报我?
楚成王,直接告诉重耳,国与国之间就是利益交换,今天我礼遇你,让你安全地反晋,我是有目的的!
话讲到这个程度,不能给楚成王满意的回复,重耳可能要交待在楚国了。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这个回复,软中有硬,"我们干仗,我会先让着你,如果你非逼我,那我也会出手和你玩两下",这个回复是不是楚成王满意的?我们看看当年,楚国与齐国争霸时,如何应对齐国。
鲁僖公四年,是楚国与齐国正面接招的一年,楚国从实力上是不如齐国的,所以多次齐国想从实力的角度来与楚国对话,楚国是如何接招的?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没有进贡是我的错,但周昭王死了,这事你得去问河边上的人!)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你以德服人,我服你,你想用实力征服我,我有方城和汉水,你的实力在这儿不一定好使!)
这些回复,就是楚国面对强者时的风格,先服软,但软中有硬。所以重耳的回复,风格上很楚国!
所以在子玉想杀死重耳的情况下,楚成王还是将重耳送到秦国。
第八:秦国:
重耳的秦国的经历,告诉我们两件事:不要轻视女子;要加强学习。
秦晋交界,对一位有即位可能的公子,秦国最好的方法是帮他即位,让他变成自己的人,这也是春秋时对待其国公子的常规手法。
所以秦国也是礼遇了重耳,“秦伯纳女五人”,直接给了五个老婆,但也挖了个坑,五个女子里面有一位叫“怀嬴”,当年实际上是送给了晋怀公,当他还是公子圉,在秦国当质子时,送给他当老婆的,后来公子圉逃回晋国,怀嬴是秦穆公的女儿,这事还是比较丢脸的。
秦穆公将怀嬴送给了重耳,你可以看作是礼遇重耳,我将女儿嫁给你一个流亡的人,已经是相当看重你,但实际上也是一种考验,是不是又一个公子圉?女人都搞不定,还能搞定天下?
实际上,之初重耳也是没有很好处理好这种关系,
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
怀嬴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怀嬴以妻子的身份来服侍重耳,而重耳可能因为晋怀公的原因,没有接受她的服务,相当于也就是没有接受她的妻子的身份。怀嬴,也是狠人,直接将这个行为上升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把重耳给吓坏了,一路流亡,他知道可能秦国是唯一能帮助自己上位的国家,所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兄弟也是狠人,直接脱去上衣,自囚以谢罪。得到了怀赢的原谅后,才有他日与穆公赋诗的机会。
而“他日,公享之”已经结果明了。他日,说明“降服以囚”之后的一段时间,肯定秦穆公与怀赢有过交流,从自己女儿处了解了重耳,没准还有自己的老婆,别忘记他老婆的身份。
公享之,明确的态度,之后的“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是应景之作,景上添花而已。
至此,秦国助力重耳回晋国执政已成事实。
一路流亡,一路找合伙人
晋惠公即位时,流亡的重耳同志就已经有想法了。实际上晋惠公夷吾与重耳,是兄弟里血缘关系最浓的,两个人的母亲不是姐妹也是同族,当然政治上面仅谈血缘就幼稚了。
当重耳从狄地开始流亡时,他就在寻找自己政治上的合作伙伴,除了自己带出来的一票兄弟,如果要回晋国执政,他一定是需要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才有这个可能性。
所以第一目标就是齐国,这是大家都可以理解的,当时的齐国是霸主,如果他能帮自己,那这事大概率成了,可惜齐桓公时日不多,没有帮到重耳。路上经过的卫国本身不行,同时也不礼遇自己,排除了齐国和卫国。
当再次从齐国出发时,给重耳的选择并不多,所以我们看重耳的流亡地图,回去的是另外一条路,走老路肯定不行,卫国不是目标对象,只有换条路线,沿着西南走,目标换成了宋国、郑国、楚国。
宋国:虽然礼遇自己,但国家实力有限,给了那么多马就不错了。
郑国:很好的合作伙伴,所以虽然在宋国礼遇了,但重耳毫不犹豫地离开宋国来到郑国,从地理位置来看相当好,在晋国的正南方,肯帮的话,向西出发,经过中条山与殽山之间向西或者中条山与王屋山之间向北都可进入晋国,可惜郑文公压根就不鸟他。
鲁国:至于为什么没有找鲁国,除了实力之外,鲁国出战实际上很麻烦,最短的距离在经过卫国,实际上是要过黄河的,相对来说比较麻烦,而且跨国作战本身就要承受很大风险。
楚国:当时已经是一颗政治明星,对于任何一位流亡在外的人来说,去交结和了解只有益处,可惜虽然得到了楚成王的认可,但其大臣子玉同志却想杀掉重耳,楚国的力是借不上了。
至此,重耳的合作伙伴走了一圈下来,也只有秦国了,而且当时的秦国对晋惠公和晋怀公已经失望了,这时的重耳唯背水一战:不成功大不了再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