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生:青年时看远、中年时看透、年老时看淡。你学会了吗?
时间:2025-04-27 01:19:52
01. 青年时看远
回顾古今,凡是取得巨大成功的,都是年轻时志向高远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两种人会逐渐形成,一种是因为努力而成功,另一种是因为懒惰而失败。
志存高远,才能找到崛起的动力,才能找到前进的航标。
所以,年轻人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高瞻远瞩,不要局限于眼前的乐趣,而要懂得沉下心来,学习知识,实现抱负。
02. 中年时看透
年轻时一帆风顺的苏轼,到了中年,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公元1079年,苏轼迎来了一生中最大的灾难,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乌台诗案。
42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那是一个没有实权的低级官员,这对有志的苏轼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但是,面对那些磨难,他看得很清楚:
顺境时,他能享受最好的,逆境时,他能承受最坏的。
他从未因命运的艰难而沮丧。相反,他在这一时期创造了许多壮丽不朽的杰作。
03. 年老时看淡
62岁的苏轼被孤舟送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
据说,在宋代,流放海南只是一种轻于满门抄斩罪的刑罚。
但他却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在这里办学堂教书,介绍学风,让很多人不远万里来到儋州向苏轼学习。
苏轼的一生让我们明白:
青年人要志存高远,不可沉溺于玩乐,才能活得自在广博;
中年人要洞察世事,不被表象所迷惑,才能活得豁然通达;
老年人要淡泊从容,不为物欲而牵绊,才能活得谈定从容
人生的路很长,总会有大大小小的磕磕绊绊。
就像潮起潮落一样,人生的起起落落也是这个世界的常态。
无论世事沧桑,无论风浪大小,都能屹立不倒。
无论风风雨雨,愿我们都能像苏轼那样高歌“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