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百科 >

比起苏轼,苏辙的人生更加耀眼

时间:2025-04-09 06:18:24

提到“三苏”,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苏洵、苏轼和苏辙,一门三父子,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这三个人的文学成就都非常高,而我们最熟悉的大概就是苏轼了。





单是课本上学习的苏轼作品就不少,再加上随着对苏轼的深入了解,知道他不仅诗写得好,书法造诣也很高,还创造出吃货们喜欢的东坡肉,为人洒脱乐观,堪称现代人生追求的典范了,所以对苏轼的欣赏就更甚。



而最近我却被在网上刷屏的“苏辙捞哥哥苏轼”的故事吸引了,从而对苏辙产生浓厚兴趣。





一、苏辙的仕途



三苏之中,苏轼的名气最大,说明苏轼最有才华,按理来说应该是苏轼的官职最大。其实不然,历史上苏辙的官职才是三人之中最大的。



老父亲苏洵的官职是最低的,仅为八品官。苏轼拿到的最高的官职是龙图阁学士,这是一个三品官。苏辙却凭借自己的脚踏实地和为人低调谨慎一路做到了尚书右丞,这是一个二品大员职位。





苏辙和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是同时考中进士的,并且在高难度的制举考试中依然榜上有名。这其中还发生过一件事,那就是苏辙对宋仁宗的后宫之事大谈特谈。



苏辙其实是擅于写政论和史论的,但是他在殿试中,面对已经五十二岁在当时已经算作“高龄”的宋仁宗时,他认为宋仁宗或许对政事感到疲惫了,所以对宋仁宗的后宫禁事畅谈评论。他对这一引起宋仁宗注意力的另类方式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是最终他还是赌对了,不久后他就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



后来因为人稳重谨慎,深得高太后之心,苏辙的官职一路往上升,成为尚书右丞,相当于副宰相。


二、苏辙的洁身自好



一生被贬的苏轼尚且有多个妾室,而苏辙一生却只有一个妻子史氏。史氏并不是官宦人家,只是一个小地主的女儿。





二人是在苏辙十七岁和史氏十五岁时结婚的,期间经常给妻子给诗寄情,直到苏辙六十五岁的时候,还依然给妻子写出了“与君少年初相识,君年十五我十七。”来追忆往昔。



苏辙一生中有十个孩子,三子七女(其中有二女早夭),全部是妻子史氏所出,可见两人之间的感情甚笃。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难能可贵。



三、苏辙与苏轼的深厚兄弟情



“苏辙捞哥哥”最严重的一次大概就是苏轼的乌台诗案了。作为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人物,苏轼在地方为官时常常关注民生民情而发现了变法中的很多问题。作为一个心直口快的人,苏轼便经常发牢骚,将一些看法写在诗中。





这就给了改革派发挥的机会,把苏轼的诗各种拼凑解释,给苏轼扣上了包藏祸心、怨恨皇上、讽刺变法的帽子。这些言语让宋神宗大怒,苏轼命悬一线。苏轼大概也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了,就在入狱前给弟弟苏辙写下了诀别诗。



苏辙当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哥哥因为这些子虚乌有的罪名失去生命,他为了救出哥哥东奔西走,甚至请求用自己的官职为哥哥赎罪,在献给皇帝的上书《为兄轼下狱上书》中这样写道:“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最终在多方努力下,在狱中被囚禁130天的苏轼出来了,苏辙也因此被牵连,遭到贬官。



苏辙为了捞哥哥苏轼不惜以自己的官职和身家性命相托,这样浓厚的兄弟情也难怪会在人们之间口口相传。



这大概得益于苏洵对他们兄弟二人的教养方式。苏轼和苏辙二人虽然相差三岁,他们二人却是自幼时起便在一起读书,从未有一刻日的分离。



寒来暑往,无论是读书写字还是外出游历,苏轼都带着弟弟苏辙,苏轼作为哥哥也十分宠爱弟弟,即使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会第一时间想着弟弟。





苏轼的才名远播,苏辙也将天才哥哥视作自己的榜样,仰望哥哥的同时也在自我成长,最终也成长为世人眼中的另一座高峰。



在我看来,苏轼广交好友,在全国各地留下了精彩的诗词,但却仕途不如意最后也没能安顿好妻儿还得托付给弟弟照看。



而苏辙却沉稳内敛,既是一名低调的政治家,也有足够多的文学著作流传,亲情爱情都处理得周到完美,也是支撑起苏轼耀眼发光的基石。这样的苏辙同样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