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百科 >

孔子的一生:弟子三千难变鲁,思想大成耀今古

时间:2024-11-19 09:38:48


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在世间留下了像太阳一样耀眼夺目的《道德经》,这是一座人类思想智慧凝聚的巨大宝藏。

在他的身后,出现一个高大模糊的身影,望着西方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待这人回眸,明亮的眼光让满天星河为之黯然。

这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脸上刻满岁月的印记,但眉目间透着祥和从容,步履间安定神闲。

老人一遍一遍地品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时光轮回中,他回忆起自己在洛邑向老子求礼的情景,四十年前的往事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那时候他刚过而立之年,胸怀天下踌躇满志,亦师亦友的老子给了他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如今,相知多年的故人避世绝俗,怎能不让人触景伤怀。

没错,这个满怀思虑的老人正是孔丘。

孔丘(剧照)


孔丘,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圣哲,也是自古以来最伟大的老师,没有之一。

孔丘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为殷商后裔,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殷商灭亡,殷纣帝辛在鹿台自焚后,周公姬旦让帝辛的庶兄微子启、微子仲带领部分殷商遗民迁移到殷商故地商丘,建立宋国,延续商人的血脉和祭祀。

微子仲正是孔子的十四世祖。

孔丘祖上一直是宋国的贵族,不过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宋国处于四战之地,而且国内动荡不安,至少从他爷爷一辈开始,全家人流亡到鲁国,从此孔氏在鲁国开枝散叶,逐渐繁荣起来。

到了孔丘的父亲孔纥的时候,由于他能文善武,很快出类拔萃,出成为当时鲁国最著名的三勇士之一,被人称为像老虎一样有力气的人,并因功提拔为大夫,进入鲁国贵族阶层。

孔纥(配图)


孔纥与妻子生有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

为了延续血脉,孔纥又娶了个妾,妾生了个儿子叫孟皮,因为腿脚有毛病,依当时的礼制,残疾的儿子不能继承家业,于是年仅七十高龄的孔纥又不辞辛苦地向鲁国颜氏求婚,纳年方二十的颜征在为妾,这就是孔丘的母亲。

由于年龄相差悬殊,于礼不合,所以孔纥和颜征在就没有回家,在尼丘山(尼山)定居下来。

公元前551年,孔丘出生。

因为头顶凹陷,又因出生在尼丘山,所以父亲给他起名为丘,在孔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也称孔仲尼。

可惜,孔纥得子三年就去世,颜征在只好带着孔丘移居曲阜的阙里定居,好在颜征在也出身贵族,知书达理,于是成了幼年孔丘的第一任老师。

颜征在(剧照)


在母亲的教育下,孔丘很快精通贵族子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才能,在同类中已经出类拔萃。

在十五岁的时候,孔丘就立下伟大的志向:要用一生去学习,去完善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并为之努力奋斗了一生。

因此有人说,立志要趁早,成名要尽快,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非常对的。

少年老成,未尝不是一种褒扬。

当时,孔丘特别佩服郑国的子产,对子产不毁乡校、尊重民意的行为评价很高,对他“苟利国家,生死以之”的行为更是倾心不已,子产对孔丘的影响很大,让他一直报有学而优则仕的信念,以至于在他而立之年遇见老子的时候,虽为老子的道法自然所折服,但内心深处却依然有自己的坚持。

他绝不放弃,绝不随遇而安,绝不无为一生,他应时而生,他要把握机遇,他要努力奋斗,他要把这世界改造得更加美好。

老子

不只是子产,周公姬旦,更是他的偶像,也时常出现在他的梦中,我们所熟知的“梦周公”典故,就是产生于此。

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所以这里保存着天下最完整的周礼,礼的氛围也最为浓厚,就连周天子也常派人来学习礼乐。

鲁国人时常在乡校演习周礼,孔丘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将家里祭祀用的礼器搬到乡校,在空旷处摆设起来,教人们演习周礼。

在习礼之时,他不忘亲自言传身教:“周公制礼,让人们从野蛮进入文明,从无序来到有序,因此礼是文化、是教养,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天子承受天命,作为人间的主人,天下人都要顺从和恭敬;

父母赐予生命,将儿女抚养成人,子孙们都要听话和孝顺;

兄弟像手足一样,陪我们前行,情谊要倍加爱护和珍惜。

演礼

这时的孔丘刚刚十七岁,因为演习“礼乐”,在鲁国已经小有名气,鲁国三大家族之一孟孙氏的族长,已经开始让自己的儿子跟着孔丘学礼,这时的他已经进入了掌权者的视界。

像晋国有强卿,齐国有两基石,郑国有七穆一样,控制鲁国的是三桓,也就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分别为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

所以孔丘要想在鲁国一展宏图,必须获得三桓的认可。

现在虽然已经进入掌权者的视界,但孔丘还缺少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士”。

初秋时期国家的统治阶层由君主、卿、大夫、士组成,士处于统治阶层的最底部,大夫是贵族的最底层,卿高于大夫,君主地位最高。所以,只有具备“士”的身份,才有可能成为“大夫”,成为“贵族”或者说“官”。

鲁国三桓(配图)


18岁这年,孔丘的母亲不幸去世。

由于从小没有回过家,费了许多周折,孔丘才打听到父亲的坟墓,将父母合葬,并在族人的帮助下取得了父亲原来“士”的身份。

孔丘终于有了入士做官的机会,而且机会很快就来了。

三桓的老大兼鲁国执政季平子要举办宴会,邀请鲁国所有“士”一级的贵族都来参加。

这实际上是季平子想对鲁国“士”族身份的人进行一次确认和筛选,对其中的佼佼者进行提拔,拉拢到自己的阵营。

季平子(配图)


要知道,季氏在鲁国只手遮天,被季氏认定的人加官进爵、飞黄腾达指日可待,这对士一级的人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盛宴。

消息一出,“士”族们纷纷上门求拜。

孔丘胸怀大志,当然要把握这难得的机遇。

他准备妥当,兴冲冲地前去赴宴,哪知道刚到门口,就被季氏的宠臣阳虎给拦住了。

这个阳虎是当时鲁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人,也是孔丘生命中绕不开的一个人,他在几个关键时刻影响了孔丘的命运。

他和孔丘一样高大威猛,而且两人长得非常地像。

阳虎负责这次宴会的接待工作,专门在门口对士族核验。

他一把拦住孔丘,阴着脸说道:“这不是孔丘嘛,难道你不知道,季氏邀请的都是士族,可没有邀请你啊!还不赶快离开!”

阳虎(配图)


孔丘一下子惊呆了,自己“士”的身份竟然不被“老大”认可。

但随即想到,阳虎和他背后的季氏肯定早有预谋,不会让自己踏上仕途。

因为,他们都是违背礼制的小人、权臣,正是自己教人演习的“礼”,让这些人如芒在背。

孔丘冷眼斜看阳虎有恃无恐的凶恶嘴脸,什么也没有说,愤然转身离去。

孔丘想要投身社会、改造社会的美好愿望,刚刚萌芽,就被无情地扼杀了。

而士的身份不被鲁国权贵所承认,也意味着他这辈子在鲁国只能是一介庶民,将永远不可能进入统治阶层,他一身本领即使再大,终将无用武之地,也意味着他原本充满希望的人生之路戛然而止,一生就此定性。

此时的孔丘已经十八岁,年少气盛的他不甘于就此平淡一生,于是毅然离开鲁国,回祖籍宋国寻找机会。

到了宋国,孔丘就在乡校讲授六艺,教人们演习周礼。

宋人眼中的孔丘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尤其九尺六寸的身高(相当于现代一米九),更是让他鹤立鸡群,气度不凡。

孔丘以敏锐的判断教导人们,现在的社会王道哀落,礼义废弛,君主失权,家家异俗,可以说君不是君、臣不是臣、父不是父、子不是子。真正的君子应该修养学习,具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去从政,将学到的知识用来改造社会,彰显美德,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孔丘渊博的知识和真知灼见,让他赢得了许多人的认可和尊重,也让他的名声迅速传遍宋地。

也就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

两年后,20岁的孔丘并带着妻子回到了鲁国,成家后的他,人生境遇也出现了峰回路转。

孔丘和妻子(剧照)


孔丘虽然不被三桓认可,但却得到了鲁君鲁昭公的赏识,因为孔丘的主张的周礼,维护的最大利益就是国君的利益。

所以听说孔丘回来后,鲁昭公就让人把自己亲手钓的一条鲤鱼赠送给他。

这可不是简单的一次送礼,而是代表着国君对孔丘的肯定。

这对孔丘来说可是天大的喜事啊,也正巧儿子在此时出生,所以他就为儿子取名孔鲤,以滋纪念。

鲁昭公(剧照)


很快,孔丘被鲁昭公任命为鲁国管理仓库的委吏(仓库保管员),开始正式进入仕途,随后又陆续做过管理文书和畜牧一类的官吏。

进入政界后,孔丘更加坚定地宣扬和维护“周礼”。

看到三桓之首的季平子祭祀的时候居使用的竟然是“八佾之舞”,孔丘非常气愤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意思是,按照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礼乐,诸侯用六佾,卿用四佾,士用二佾。而季平子座位诸侯国的卿,竟然用天子的礼乐,这样大逆不道的事他都敢去做,还有什么事他狠不下心去做呢?

尽管孔丘很气愤,尽管他义正言辞地发发牢骚,但他能做到的也仅仅如此而已。

季氏依然是季氏,孔丘依然是孔丘。

八佾之舞(配图)


无数个漫漫长夜里,孔丘独肃立中宵,看流星划过天际。

无数次,孔丘和周公在梦中相会,让自己全心感受圣人的灵气。

周公虽然不是帝王,但他通过礼制的熏陶远化,让天下归于统一,社会归于和谐,可以说是为万世开大同,为万世开太平。

梦里有一条路,路的尽头光芒万丈,周公就在那里含笑望着他。

面对乱世,与生俱来的使命感,逼着孔丘去做些什么。

这时候的孔丘,大约二十多岁的年纪,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把教书育人、尊古复礼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去做。

由此,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办私人学院的人,被后世奉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从此贵族教育走向社会,走向平民。

最初来到孔丘身边的学生有子路、子贡、伯牛、冉有、颜无繇等人。此后,他的学生越来越多,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他教育学生开拓心智,靠脑力和智慧出人头地,提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

学生们受到他“学而优则仕”的鼓励,学成后纷纷参与到各国政治生活中去,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丘的所作所为又受到鲁昭公的赏识,并派他专门到周王室学礼、交流、进修。

在那里他碰到了老子、苌弘等大家。

老子和他相见恨晚,给了他中肯的建议,并告诉他《易经》里面或许可以找到人类命运的密码,也希望他在乱世中能够顺应天道,更好地保护自己。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孔丘学成归国,很快就得到了提拔,鲁昭公委任他担任鲁“宗社礼官”,主持国家的丧葬和祭祀。

要知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打仗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这表明他已经得到了鲁昭公的充分的信任和肯定。

然而刚刚宣布没多久,命运的天平却再次发生转变。

这时候,季平子和大夫郈昭伯因为一场斗鸡游戏起了纷争,意外地引起了双方的仇杀,做为导火索也引爆了鲁昭公和季平子之间隐藏多年的矛盾。

鲁昭公忍无可忍,联合郈昭伯出兵讨伐季氏。

季氏、孟孙氏和叔孙氏的三桓自然结成同盟,打败鲁昭公,攻杀了郈昭伯。

鲁昭公被迫逃亡齐国,又来又去了晋国,在晋国去世。

没有了鲁昭公的鲁国,孔丘也自身难保,只好跟着鲁昭公跑到齐国,这一年他刚好三十五岁。

齐国有两大基石,分别是国氏和高氏,此时担任齐国正卿的是高昭子。

高昭子早就听说过孔丘的大名,就把他安顿到了自己的家中,奉为上宾。

其间高昭子推荐孔丘见过两次齐景公,可齐景公心志不大,始终未更进一步任用他,眼看在齐国八年的美好光阴就这样白白蹉跎。

终于有一天,齐景公又一次召见孔丘,问他如何才能让齐国再次强大,像齐桓公一样称霸天下。

孔丘虽然志向不在霸业,但重塑社会秩序、让天下和平安定也正是他愿望。

于是孔丘对齐景公说:“治理天下,就要推行天下都遵行的大道,让天下人人都知道自己的样子。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这样天下才能和谐。”

齐景公热些沸腾,但又疑惑地问到:“怎么样才能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样子呢?”

孔丘毫不犹豫给出了答案:“推行周礼。”

齐景公


齐国眼下就有就有不像臣子的高氏、国氏和田氏,弄得自己哪有君主的样子,所以齐景公听了感同身受,忍不住大赞孔丘说:“先生说的太对了!如果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就算再有钱,粮食再多,又哪里能轮得到我享受呢?”

齐景公马上招来辅政晏婴,想封孔丘为大夫并启用他治理齐国。

这个晏婴正是“晏子使楚”中的晏子,以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闻名诸侯。

晏婴当然早就知道孔丘来到了齐国,如果想要推荐他也不会等到现在,根本原因还是他和孔丘之间的执政理念存在巨大差异。

于是晏婴竭力劝阻齐景公不要任用孔丘,他告诉齐景公:“不能用孔丘之类的善于辩词的儒者来教化百姓。他们崇尚厚葬重礼,破费家产,这样的习俗怎么能助长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孔丘所提倡的那一套繁琐的礼仪,在他家乡鲁国都没有人遵从,把那些鲁人经年累月都学不会的的东西在齐国推行,恐怕齐国百姓也很难接受。如果强推,则无异于旱地行舟,劳而无功。”

晏婴的话最终打动了齐景公,于是打消了任用孔丘的念头。

晏婴(剧照)


很快,齐景公和孔丘的对话传遍了全国,也彻底惹怒了齐国的权贵们,他们方言要对孔丘下狠手。

这是孔丘不止一次面临死亡的威胁,虽然他不在乎,但是在众弟子的干预下,他还是匆匆地离开了齐国,据说他走得很狼狈,饭都来不及吃,带着没有滤干的米就上路了。

孔丘又回到了鲁国,此时鲁国的政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八年前,三桓驱逐鲁昭公后,又迎立鲁昭公的弟弟鲁定公为君。过了五年,季平子又去世了。

由于季平子的儿子季桓子年幼,家臣阳虎就趁机篡夺了季氏的权利,进而成为鲁国执政,控制了鲁国的政权。

阳虎野心很大,想要把三桓杀尽,独霸鲁国政权,但他迈的步子太大了,遭到了三桓的合力反击。

阳虎失败后也被迫投奔了齐国,后来又投奔晋国,为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所赏识和重用,为晋国称霸天下立下赫赫功劳,当然这是题外话。

赵鞅

孔丘再一次回到鲁国,继续自己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

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响。

这时候,他正值五十岁上下年纪,他开始逐渐学习研究《易经》,穷探其中的奥秘,也正因为此,他说自己是“五十而知天命”。

多年前,老子曾要他尽快触摸《易经》,不过当时的他,正值年轻,对于其中的思想,虽震撼,但并不理解和认同。

没想到五十岁后的人生,经历过生命的波澜壮阔,他的思考和研究最也终迈向了天道和命理上,人的命运千差万别,但都逃不过殊途同归的结局。

此后他大起大落,更加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让他对易经有了更深的感悟,从中领悟到更多顺应天道、规避人祸的哲理,也让易经思想最终成为儒家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易经

弹指一挥间,又是一段漫长的岁月,年过半百的孔丘已经桃李满天下,而他也再次进入鲁国君主的视界,终于迎来自己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

鲁定公企图挽救衰弱的公室,就想任用孔丘的力量来削弱甚至除去‘三桓’。

最终51岁的孔丘迈进权力的中心,被任命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一年后,又被升做司空,再升为大司寇,成为了鲁定公、季桓子之下鲁国的第三人。

季桓子也很识趣,悄悄退居幕后暂避孔丘锋芒,孔丘成为事实上的执政,他终于获得机会,可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了。

鲁国虽小,但舞台很大,足够沉淀他一世才华。

他决定实施仁政德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仁义礼智信。

鲁定公(配图)


孔丘处处以身作则。

在自己的乡里,他谦恭谨慎,就像一个不善言辞的老实人。

在朝堂上,他和态度合约,谨慎小心。

拜见国君时,他低头弯腰,恭敬有理,听说国君召见他,不等备好马车,就动身急行。

肉不新鲜,或没有按规矩宰杀,他就不吃。

席位不合礼仪,就不坐。

参加丧礼,从来不吃饱。

当天有过哭泣,就不会再歌唱。

看见穿孝服的或者盲人,就算是小孩,也会肃容以示同情。

这些做法,都为他赢得了人气和喝彩。

同时,为了正礼,孔丘决定“堕三都”。

所谓的“堕三都”,就是拆除三桓封地内的城墙,解除三桓对鲁国公室的军事威胁。

所用的理由是三桓的城墙远远大于周礼中规定的卿大夫城池大小,比规定中的天子的城池还要大,是严重的越礼行为。

三桓的城池在鲁国算是不小,可放眼天下,比他们大的多的可是不计其数啊。

所以,三桓当然知道这只不过是鲁定公和孔丘用来打击自己的借口而已。

孔丘的学生子路是季氏的家臣,就悄悄告诫老师,这样做一定会激起三桓的强烈反对,风险极大,弄不好还有生命危险。

孔丘大义凛然地说:“我曾听子产大夫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如果这样做有利于国家,那么我个人的生死不算什么。”

子路

子路是孔丘最早的弟子之一,也是和孔丘关系最紧密的弟子。

他了解老师的志向,决定全力帮助老师。

由于三桓都住在国都,封邑由家臣掌管,因此“三都”对三桓本身来说同样也是一种威胁。

于是子路力劝季桓子支持堕都,以防止三座城里的家臣势大压主,并拿阳虎的例子警示他。

季桓子被打动,就同意了。

鲁定公和孔丘首先毁掉了叔孙氏和季孙氏控制的两座城,然而在准备拆毁孟孙氏控制的成邑的时候,三桓终于清醒过来,一面向齐国求救,一面联合起来进行抵抗。

堕三都


此时,齐国的军队也来到边境,如果一旦城墙被推到,则面对强大的齐军,鲁国就会无险可守。

“堕三都”虽然能够解除三桓的威胁,但对国家来说也无疑是自毁长城。

内外交困之下,鲁定公也看清了现实,不再坚持己见,和三桓达成了和解,堕都行动就此终止。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要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可是这次却没有送给孔丘。

这表明孔丘和三桓的矛盾无法调节,鲁定公和三桓都不想再任用他了。

执政最终失败,孔丘无法在鲁国立足,迫不得已开始了流亡异国他乡的生活。

这是一段长达十四年的颠沛流离,被后世人浪漫地称为孔子周游列国的旅程。

孔子周游列国


这一年,孔丘54岁。

这一去,注定了无数的艰辛和坎坷,这一去,能否生还尚未可知,这一去,也终将迎来孔丘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

这段时光,是他一生从未有过阅历,也成为他一生思想中最富足的部分。

思想的富足和生命的经历、长度有关,他们共同拓展了生命的深度。

不同年龄体会不同,对人生的解读也不同。

太早和太晚的游历都没有意义,只有承载了思想的旅程才有真正的价值。

人,只有达到某种生命的界限,所获得的才是最丰富的。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离开鲁国以后,孔丘率众弟子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一路流亡,一路宣传他的仁政和思想,然而均未被当政者重用。

虽然如此,孔丘却未心灰意冷。

他以传播仁爱、克己复礼做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他认为这是苍天交给自己的重任,世界虽大,非他莫属。

一路饥寒交迫,一路人冷情短。

他像丧家之犬一样孤独无依,多次被困遇险,九死一生,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志向,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也把他的思想播种到每一个他到过的地方,又像涟漪一样荡漾到远方。

艰难困苦中的不放弃,执着地坚守,或许这就是伟大人物拥有的共同品质。

不止他们的思想,还有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韧劲,这些才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优秀基因的传承。

坚守着理想


公元前484年,季氏家主又换了,季康子成为新的主人。

此时的孔丘已然德高望重、名扬天下,但年近七十,有家不能回。

季康子感念孔丘的名望,就让他的弟子冉求请孔丘再回鲁国。

就这样,经历十四年的磨难,六十九岁的孔丘终于叶落归根。

回国后,他仍然积极从政,绽放生命。

公元前481年,齐国太宰田恒发动政变,杀死齐简公。

虽然这只是春秋乱象中微不足道的一幕,但是孔丘依旧如临大敌,他斋戒沐浴三天,去见鲁哀公,请鲁哀公出兵伐齐,维护天道和公理。

鲁哀公与季康子知道鲁国的实力,没有支持孔丘的意见。

鲁哀公(配图)


已进暮年的孔丘终于明白,现在的他只是被高高地供起,但所提建议不会再被采纳,这个社会不再需要像他这样的人了。

不过万幸的是,他的弟子们都很好地继承了他的教诲,用他的思想一步步地改造这个社会。

孔丘担心自己走后,弟子们再也得不到真传实教,于是开始编著《春秋》,修订五经(《诗》《书》《礼》《乐》《易》),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易经》,并为之做续。

孔丘也把他一生活动总结的思想、意志、观点和主张,都融入到在这些著作中,他希望弟子们能从这些书中获取正能量,不断受益。

只是当时的他不知道,融进了他思想的这些书作,都成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巨著。

孔子著书


像老子一样曲高和寡,孔丘的思想并不被当世的统治者所接受。

他的一生虽然弟子三千,但依旧很孤独,唯有聊聊的几个学生可以倾诉。

人到晚年,身边熟识的人都陆续离去。

儿子孔鲤在他回国的第二年就去世了,两年后他最得意的学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

白发人送黑发人,对他的刺激尤其很大。

一年后,公元前479年的一天,孔丘听说自己的另一个得意弟子子贡要来看望他。

他已经垂垂老矣,拄着拐杖倚靠在门前遥遥相望。

盼了很久,待见到那熟悉的身影终于出现,握住他颤巍巍的手,他终于忍不住,像父亲责怪孩子似的,责怪子贡为什么那么晚才来见自己。

然后他叹息着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

孔丘似乎看到了可怕的未来,止不住流下了热泪,他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我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夏朝人死的时候在东阶殡殓,周朝人死的时候在西阶殡殓,殷商人死的时候在两个楹柱之间。我昨天黄昏梦见我坐在两楹之间,我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孔丘已经预感到自己生命将尽。

果然一个多月后,他就去世了,终年七十三岁。

回首自己的一生,孔丘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这段对自己研究礼乐的总结,后世人们几乎都能朗朗背诵,但更多地把他看作了人一生各阶段的总结,把它作为人生的对标对象,或者处事的哲学。

孔丘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他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将他思想的精华凝练成《论语》,让他的思想绵延千年,长盛不衰,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深远影响。

他被后世尊称为孔子,是万古圣人,圣人中的圣人,他的德超迈群圣,他的道高于天地。

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

正如明朝的儒学大家朱熹所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我想,孔子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更重要的是他对教育的探索和启发:教育一定要传道,传人间大道,而不仅仅是传授技艺。

学校和家长,尤其在启蒙阶段,一定要传给学生,传给儿女忧国忧民的大道。

这样一个人的格局才大,胸怀天下。

切莫将心思放在室内三尺,一辈子鼠目寸光,纠结在勾心斗角的小圈子里出不来。

所以孔子最伟大之处,和其他诸子百家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传人间大道,叫你走正确的路,走正确的方向,这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