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世兵家-孙武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兵圣或孙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年轻时的故事一因乱奔吴
孙武“祖上原为田氏,受赐姓孙氏,因乱奔吴”。“因乱奔吴”是孙武年青时,齐国国君齐景公昏庸腐败,田、鲍、栾、高“四族之乱”争斗最为激烈,齐国上下政局动荡,危机四伏。刚从田氏家族分离出来的孙武,不愿卷入各大势力争斗。然孙氏与田氏的祖家系关系,难于摆脱干系。被齐景公尊为“大司马”累建战功的孙武叔父田穰苴,正是因为田氏家庭成员而遭栾、高等家族诬陷,猝然发病而死。这件事给了孙武极大震动。权衡利弊,孙武奔向政治形势清朗、新兴气象的吴国。
孙武潜心总结读过的兵书和大家的兵学思想,结合战场时闻听的战争策略。从纷繁复杂的战争中概化战争基本规律,从兵法理论中提炼战争基本原则,经过这段(奔吴之后在吴国)时间苦苦思索,《孙子兵法》十三篇,这部前无古人的兵书初稿终于在孙武的笔端一篇一篇流淌了出来。
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吴国国内稳定,仓禀充足,军队精悍,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基本完成。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策划指挥,方能制胜。他向吴王七次推荐孙武,称赞孙武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
孙武带上自己的兵法十三篇,拜见吴王。阖闾对十三篇兵法产生了浓厚兴趣,“每陈一篇,王不知口之称善,其心大悦”。书中所颖独到的见解,使一心图霸的阖闾茅塞顿开。
孙武通过黄帝伐赤帝等历史经验向吴王进言,这次召见,吴王听得津津有味,随担心孙武仅纸上谈兵,应吴王之请进行了一场以宫女试行列阵的“吴宫教战”的演练,展现了驭军治众的军事才能。从此开始,孙武走上了春秋末期的战争舞台。
吴宫教战
吴王请孙武讲战术兵法。孙武列举历史上诸多名战例,剖析胜败原因。不过,吴王并不盲从,孙武说:“战争胜负,很大程度取决于军事指挥者,杰出的指挥者,调动千军万马,像运用自己手脚那么自如。”还说:“不仅如此,杰出的指挥者可 以将一支弱兵变为强兵,即使娇小的女子,也可以训练得像兵士一样坚强勇猛。” 吴王不相信:“女子怎能训练成军队呢,不可能吧!”孙武:“大王若不信,可以一试,你把宫中的宫女、妃子交给我训练,保证一个月后可上战场!” 吴王倒想看看孙武究竟有没有能耐,应了孙武的要求,把一百多名宫女、妃子交给孙武训练。
孙武把宫女分成两队,让夏、姜两妃当头目。他对宫女宣布纪律,讲明在军事训练期间,不管任何理由,都要服从命令,不服军令者,以军法严办,处以斩刑。这些宫女、妃子平时宠惯了,只把孙武的话当耳旁风。嘻嘻哈哈,慢慢吞吞,散沙一盘。要她们东,她们偏要西,媚眼不屑地瞧着孙武,孙武忍无可忍,军令重复有三之后将夏、姜两妃以违抗军令罪处斩。宫女们都吓坏了,个个都听从孙武的指挥,一支有纪律的军队一下子呈现在吴王面前,吴王终于认同了孙武的能力。
“孙武宴”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武率军出奇不意,逆淮而上,直插汉水,意取楚都。然,隔岸观之,敌众我寡,六万吴军千里奔袭,疲态日现,军心日糜。孙武计上心来。
大战将至,孙武唤自酿美酒陈列军前,酒香四溢,沁人心脾,军士大喜。闻其香,酒兴大起。品其美酒,数日之劳顿尽消散,军心大振。见此状,孙武命人撤去美酒,正色道,“此等美酒,乃天降甘霖,待吾军完胜,方可痛饮之!”
翌日,鼓声四起,吴军势如猛虎,五败楚军,终攻破郢城,大胜而归。武将此美酒,战车载之。与楚域大宴全军。此后,孙武每胜必赐此美酒于军士。更将此酒作为贡品,献于吴王阖闾。王大喜,惊为天露。此酒因武而得名,后人称其“孙武宴”。
伍子胥七次向吴王阖闾举荐孙武,吴国原来并不强大,后来阖闾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之后,国力迅速强大起来,为了和楚国争夺江淮流域的控制权,两国发生战争。吴王派孙武为将出战楚国,吴军五战五胜大败楚军,证明了孙武出色的战争指挥能力。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继承前人军事理论 ,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