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是积极的改革派,为什么却离开主持变法的王安石?
趣说宋朝十八帝 之 宋神宗:心比天高却抱憾而终的改革者

2.与王安石的爱恨合离
(3)离开王安石的人们
苏辙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苏轼、苏辙的苏洵病逝于京城开封,两兄弟护丧回了故乡眉山。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为父亲守孝期满,两兄弟回到京城,向吏部报到,请求重新任职。
苏辙对宋朝国家治理的弊端早有认识,在宋仁宗嘉祐六年参加“制科”考试的时候,曾在“策论”文章中“极言得失”:今海内穷困,生民愁苦,而宫中好赐不为限极,所欲则给,不问有无,司会不敢争,大臣不敢谏,执契持敕,迅若兵火;国家内有养士、养兵之费,外有北狄、西戎之奉,陛下又自为一阱以耗其遗余。臣恐陛下以此得谤,而民心不归也。
在主张变法改革方面,苏辙同王安石并无二致。
此次回京,苏辙向宋神宗进奏《论时事三状》,“奏疏略曰:‘臣所谓丰财者,非求财而益之也,去事之所以害财者而已。事之害财者三,一曰冗吏,二曰冗兵,三曰冗费。’”指出冗吏、冗兵、冗费“三冗”问题急需改革。收到苏辙奏疏后,宋神宗将其“批付中书”,批示:“详观疏意,如辙潜心当今之务,颇得其要。郁于下僚无所伸,诚亦可惜。”稍后,宋神宗又在延和殿“召对”苏辙,召见苏辙,让他回答自己的问题。君臣面谈之后,苏辙被任命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进入变法核心部门“三司条例司”,“时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苏辙成为王安石的直接部下,在王安石的领导下推进变法工作。
然而,苏辙进入“三司条例司”后,很快就与极受王安石信任、重用的吕惠卿发生争执,“吕惠卿附安石,辙与论多相牾”,进而与王安石产生分歧。
王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拿出尚未形成正式文本的青苗法文稿让苏辙仔细研究,并说:“有不便,以告勿疑。”苏辙研究了文稿后认为:“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唐刘晏掌国计,未尝有所假贷。有尤之者,晏曰:‘使民侥幸得钱,非国之福;使吏倚法督责,非民之便。吾虽未尝假贷,而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有贱必籴,有贵必粜,以此四方无甚贵、甚贱之病,安用贷为?’晏之所言,则常平法耳。今此法见在而患不修,公诚能有意于民,举而行之,则晏之功可立俟也。” 把钱借给百姓,使出利息二分,本意是在救济百姓,不是求利。但出入之间,吏员趁机营私作奸,即使有法也不能禁止,钱到百姓手里,即使良民也不免乱花;到交还时,即使富民也不免超过期限。这样,就怕一定要鞭打催促,州县官的事不胜其烦了。唐代刘晏掌管国家财政,从没有借钱给百姓。有责怪他的人,刘晏说:让百姓侥幸得钱,不是国家之福;叫吏员靠法催督还债,对百姓不利。我虽然从不发放借贷,但四方的丰收和灾荒谷价的贵贱,从来能及时知道。有谷贱处就收购,有谷贵处就发售,所以四方没有太贵、太贱的弊病,岂用发贷款?刘晏所说的,就是常平仓法。现在此法仍在而患在不整顿,若真有意于百姓生计,就整顿常平仓法,刘晏的功绩可以立刻见效。
王安石听后说:“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但其时恰好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上奏朝廷,请求朝廷给予数千份可以出售的“度僧牒”即僧人身份证明作本钱,由陕西转运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的想法相合,“于是青苗法遂行”,王安石更派出8名使者,到各地“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朝堂内外都知道这些使者一定会迎合王安石,推动青苗法的实施,却都慑于王安石的威势,不敢说反对意见。苏辙虽然没有直接向王安石提出,却去见与王安石一同领导“三司条例司”的陈升之,对陈升之说:“昔嘉祐末,遣使宽恤诸路,各务生事,还奏多不可行,为天下笑。今何以异此?”过去在嘉祐末年,朝堂曾派使者到各路抚慰,这些使者各个一心务求大张其事,回朝后奏报的事情却多数不能施行,遭到天下人的笑话。现在这样做,与当初有什么不同?“又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又给王安石写信,极力陈说向各地派使者督促实施青苗法不可行。王安石“怒”,非常生气,“将加以罪”,准备追究苏辙的罪责,“升之止之”,陈升之制止了王安石。
但苏辙还是被调离“三司条例司”,离开朝堂,到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任了主管刑狱事务的“推官”。

苏辙
程颢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程颢与苏轼、苏辙兄弟是宋仁宗嘉祐二年的同年进士,比王安石大13岁,王安石“本与之善”,和他的关系很好。
宋神宗熙宁初年,经吕公著举荐,程颢以“太子中允”官职担任“监察御史里行”,即代理监察御史。宋神宗一向知晓程颢的名气,曾数次召见他,每当君臣交谈结束,程颢告退,宋神宗“必曰”:“频求对,欲常常见卿。”频频召见,是想常常见到卿。有一天,宋神宗正“从容咨访”,“报正午”,程颢“始趋出”,“庭中人”说:“御史不知上未食乎?”御史不知道圣上还没有吃饭吗?程颢前后向宋神宗“进说甚多,大要以正心窒欲、求贤育材为言,务以诚意感悟主上”,曾劝宋神宗“防未萌之欲,及勿轻天下士”,宋神宗“俯躬曰”,俯身给程颢施礼说:“当为卿戒之。”
王安石执政,“议更法令,中外皆不以为便,言者攻之甚力”。程颢被宋神宗召赴“中堂”议事,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正在对攻击他的进言者发怒,脸色非常严厉。程颢见了徐徐说道:“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天下事不是一家人在私下里议论,希望平心静气地听人说话。“安石为之愧屈”,王安石听后感到惭愧,为之屈服。
王安石对程颢也非常器重,曾任命程颢为到各地督导实施青苗法的8名使者之一。当年盛夏酷暑时节,程颢到王安石家中议事,两人正在谈话,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忽然披散着头发、赤着脚,手拿妇人的帽子走了进来,问王安石:“说的什么事?”王安石说:“因为新法几次被人阻止,在与程君商议。”王雱听后叉着腿坐下,“大言曰”,说大话说:“枭韩琦、富弼之头于市,则新法行矣!”将韩琦、富弼的头砍了挂在闹市,新法就能施行了。王安石急忙说:“儿误矣!”儿子错了。程颢则“正色曰”,态度严肃地说:“方与参政论国事,子弟不可预,姑退。”我正与参政讨论国事,子弟不可参与,你先退下。“雱不乐而去”,王雱很不高兴地退了出去。
但程颢虽然与王安石交好,且得到王安石的敬重和重用,对熙宁新法却并不支持,“自安石用事,颢未尝一语及于功利。居职八九月,数论时政,最后言曰:‘智者若禹之行水,行其所无事也;舍而之险阻,不足以言智。自古兴治立事,未有中外人情交谓不可而能有成者,况于排斥忠良,沮废公议,用贱陵贵,以邪干正者乎?正使徼幸有小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接着“乞去言职”,请求辞去负有向皇帝进言责任的御史职务。
“安石本与之善,及是虽不合,犹敬其忠信,不深怒,但出提点京西刑狱”,让他出任京西路负责掌管刑狱事务的长官,但程颢“固辞”,最终离开朝堂,改任“签书镇宁军(治今河南浚县)判官”。

程颢
王安国
王安国(1028-1074),字平甫,王安石的同母弟。王安国自幼聪颖上进,虽未曾从师入学,但写出的文章却有条理,“年十二,出所为诗、铭、论、赋数十篇示人,语皆警拔,遂以文章闻于世,士大夫交口誉之”,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王安国又“于书无所不通,数举进士,又举茂材异等,有司考其所献序言为第一,以母丧不试,庐于墓三年。”
王安石共有兄弟6人,其中长兄王安仁、次兄王安道是他父亲王益的第一位妻子徐氏所生,王安石和王安国、王安世、王安上、王安礼以及3位妹妹是父亲的第二位妻子吴氏所生。王益去世较早,王安世以下的弟弟妹妹都由王安石抚养成人,王安石早年因之生活非常困窘。王安国本应与哥哥王安石感情亲近而深厚,然而,随着王安石主持实施熙宁新法,特别是信任、重用吕惠卿等王安国眼里的“佞人”,王安国与王安石产生了严重分歧,与王安石日渐疏离。
熙宁初年,韩绛向宋神宗举荐王安国的“材行”即草拟品德,宋神宗召王安国入京考试,考完后赐予他“进士及第”,授官“西京国子教授”,洛阳国子学讲官。任满回京,宋神宗因为王安石的缘故,同意召见他回答自己的提问。宋神宗说:“卿学问通古今,以汉文帝为何如主?”王安国回答:“三代以后未有也。”宋神宗说:“但恨其才不能立法更制尔。”王安国答道:“文帝自代来,入未央宫,定变故俄顷呼吸间,恐无才者不能。至用贾谊言,待群臣有节,专务以德化民,海内兴于礼义,几致刑措,则文帝加有才一等矣。”
宋神宗又问:“王猛佐苻坚,以蕞尔国而令必行,今朕以天下之大,不能使人,何也?”王安国说:“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愿颛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
宋神宗又问:“卿兄秉政,外论谓何?”卿的兄长执政,外边议论怎样?王安国回答:“恨知人不明,聚敛太急尔。”宋神宗听后“默然不悦”,沉默下来不再说话,很不高兴。因之宋神宗对王安国“别无恩命”,只是授予了他“崇文院校书”这一低级职位,后改任“秘阁校理”。
而王安国对此却并不以为意,反而“屡以新法力谏安石,又质责曾布误其兄,深恶吕惠卿之奸”。王安国在洛阳任职的时候,“颇溺于声色”,王安石做了宰相,曾写信告戒他:“宜放郑声。”郑声,是《诗经》批评的“靡靡之音”,王安石借此告诫弟弟,应该远离淫靡之事。王安国给王安石回信则说:“亦愿兄远佞人。”也希望哥哥远离吕惠卿这种善于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
王安国对吕惠卿的贬斥、攻击,招来对他的怨恨,吕惠卿“衔之”,记下了这个仇。熙宁七年,王安石罢相,吕惠卿接任,立即借王安石的弟子、王安国的好友郑侠向宋神宗进献《流民图》一事陷害王安国,王安国被“夺官”,撤销职务,放归田里。
将王安国撤职后,宋神宗特意下诏给王安石宽慰他,王安石“对使者泣下”。不久,朝廷恢复了王安国的职务,但任命刚刚下达,王安国就去世,年仅47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