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到底有何厉害之处?为何千百年来,只有他被称为“兵圣”
孙武被尊称为孙子,又称“兵圣”、“兵家至圣”,有“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之誉。
有一次,孙武遭奸人陷害,被敌国派出的精锐死士追杀。他一路奔逃,来到一处幽深的峡谷。峡谷中云雾缭绕,两侧是陡峭的山壁,仅有一条狭窄的小路蜿蜒其中。
死士们追到峡谷口,只见地上有一套血迹斑斑且破碎的衣物。旁边一位采药老人说道:“那孙先生已被山匪劫杀,尸身都被扔到山谷深处了。”死士们上前查看衣物,认定是孙武无疑,便回去复命。
可孙武其实早已藏于峡谷一侧的隐秘山洞中。他凭借多年在战争中的机警逃过一劫。待危险过后,他走出山洞,在山中寻觅出路。山中暴雨倾盆,他好不容易找到一座破旧的山神庙暂避。
在山神庙中,外面雷电交加,有野狼在庙外徘徊嗥叫整夜,却未敢进入。庙中的老住持听闻此事,深感奇异,便与孙武交谈。没想到在这庙中,孙武竟遇见一位曾有过一面之缘的隐士。
孙武谈及自己的遭遇,心忧自己的兵法著作无法完成,又差点丢了性命,不禁萌生隐居避世之念。隐士得知后劝说道:“若你因此避世,那世间将再无精妙兵法问世,战乱会持续更久,百姓也会更苦,你一生所学也将埋没,你得慎重啊。”
孙武如梦初醒,拜谢隐士,决定继续前行。他来到一个名叫武丘的偏远小村,此地宁静质朴,周围是连绵的山林,村民们过着简单的生活。
在武丘的一间茅草屋里,孙武穷困潦倒,随身物品所剩无几,刚刚摆脱追杀的他,显得十分落魄。
但也正是这种落魄,让他对战争与和平、生存与死亡有了更深的领悟。一天深夜,或许就在那时,据说他仿若灵魂出窍般,对兵法有了全新的理解。他或许顿悟了,明白战争的胜负根本在于人心,由此提出“攻心为上”的军事理念。
认识到“兵家之道,人性为本,向之求法于器械者偏也。”这便是他独特的“武丘悟道”。孙武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突破了以往单纯从兵力、武器角度看待战争的局限,对军事谋略做出了更贴近战争本质却又不同于传统兵家表述的一种表达。
自古军事智慧相通,只是各家阐述有别。有的重武力强攻,有的重地形利用,而孙武为求胜要说胜战之法。
看似各不相同,实则殊途同归。孙武到达一个新高度后发现:只重武力易陷入蛮干,过度依赖地形又易被敌人反制,而单纯追求奇谋又可能脱离实际。
有什么方法描述这件事,能让人踏踏实实地运用,又对军事之道充满深刻理解呢?
“知战合一”四个字的巨大影响,是他特意为将者、为那些渴望在军事上有所建树的人设立的一个指导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将领无需在理论和实战之间纠结矛盾,可灵活自如,从一开始就能从两者融合的角度开始研习。
在这个主题下,将领们不再需要在追求军事真谛却被认为是纸上谈兵的误解下,选择盲目行动,从而规避只知战术而不懂战略的短视,躲过华而不实的军事行动。
其实真正的知战合一,是说实践,因为太多人只知兵法理论却不用于实战,知而不用其实就是不知,用而不知其理,也难以取胜。
知战合一,是说在军事智慧指引下,行动皆合兵法的状态,换用兵家话讲就是:时时刻刻洞察战场形势。将领的排兵布阵、指挥号令、应变之策所有的军事行为,都在对战场的洞察之中,知虚识实,因此都在胜道上。
知战合一的状态,有军事实践的意义也有军事理论升华的意义,无论哪个层面,都推动倡导将领们实践,去实践,去实践,去理论与实践合一的实践。否则只是在理论懂得的表面上自满、或者在盲目作战的错误路上乱闯,都是危险的弯路。
孙武用四个字,给军事实践做了一个指南。
实践是什么?实践是面对一切战争情形、一切战场环境、一切战略战术念头的运用与检验。
实践是不放弃不离开任何战争机遇与挑战的磨砺,就如孙武自己一样,在军事生涯中沉浮、遇到敌人陷害、战争胜负、各类艰难险阻和复杂情况,这都是军事智慧提升的极好素材。
孙武实实在在地告诉大家:须在战中练。对啊,不在战中练,没有所谓军事智慧提升啊,练啊战啊,是针对有用之军事能力而立的,如彻底无敌,何来提升?不在战争中磨炼,哪有真正的效果?军事智慧提升的效果何在?军事智慧提升的载体何在?智慧体现在何处?
战场形势,就是来练的好教材,换句话说,战争就是军事智慧的熔炉,没有战争,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军事能力究竟如何。如若无战事,虽然自觉兵法精通也算不得数,也不知自己临战定力几许,指挥若定的能力究竟几何?
排兵布阵、后勤补给、情报刺探、战场厮杀,哪一个不是可练之事?胜负转折、危机应对、机遇把握,哪一个不能练出你心中真正的大智慧?
孙武在这一角度,可贵之处可与那些提出创新战术的军事大家们相提并论。
从此,研习兵法的人再也无需只埋头书本、离开实战,就在日常训练和实际战争中,就能磨炼就练,思考就悟,这便是融合贯通、实用之法。
但后人所借鉴,认为孙武的学说在军事实践中更有高屋建瓴之势,这也正常,他的学说简单说出,用的人各式各样,各种理解都有,自然会有各种发展路径。
后人把他奉为兵圣,到他那个地步,成不成圣并非重点,而是若有一个半个将领在他的话语下领悟,在战场上克敌制胜,岂不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