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后,范蠡为何跑路?文种为何自杀?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后大仇得报灭了吴国。
勾践的成功有两个人功不可没,他们就是范蠡和文种。
他们和越王勾践一起蛰伏隐忍,共患难20多年,最终迎来了大功告成的那一天。
然而,在灭吴后不久,范蠡跑路,文种自杀,这又是为何呢?

范蠡和文种都是楚国人,在楚国时,文种担任宛地令,而范蠡则是一介平民。
文种认为范蠡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多次拜访范蠡,于是两人成了至交好友。
两人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王勾践,最终帮助越国实现了复兴。
然而,就在越国称霸一方,国力达到鼎盛之时,范蠡却决定跑路了。
那么他为什么要跑路呢?

《史记》中写道:
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与处安。
也就是说,范蠡认为自己功劳太大,而勾践是一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恐怕自己难有好下场。
跑路前,他偷偷地对老搭档文种说:“老文啊,我决定跑路了,你跟不跟我一起跑啊?”
文种感到莫名奇妙,答道:“干嘛跑啊,咱都是功臣啊,现在正是摘桃子的时候,咱又没犯错,我还等着过好日子呢?”
范蠡叹口气到:“你啊,还是跟我离开好,勾践此人啊,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啊,现在不跑,恐日后你我难有好下场啊。”

可是,文种还是有些不相信,无奈,范蠡一个人收拾收拾金银细软、贵重物品跑到齐国隐居,种田经商去了。
到了齐国后,范蠡还是不放心文种,于是又写了一封信给文种,《史记》原文是这样写的: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成语就出自这里。
文种看了信后,心里也泛起了波澜,范蠡认为越王勾践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文种在勾践身边同样呆了20多年,对勾践的为人不可能不了解。
但他还是心存侥幸,于是称病不朝,想着继续观望一下。

不曾想他这一称病,就有小人给勾践进谗言了,说文种对勾践不满即将作乱。
而勾践呢?完全不念及文种的功劳有多大,立马就派人赐剑给文种,并对文种说:
“当年你制定了灭吴九策,本王用了你三策吴国就灭了,你那里还有六策未用,你还是替我到吴国的哪些先王那里试试吧。”
听了这话,文种能怎么办,只好自杀了。

文种被逼自杀,足以证明范蠡对越王勾践评价的正确。
共患难的君臣为何永远不能共安乐?
道理其实很简单:功高震主。
君王对你封无可封,怎么办?
共享江山那就是一句笑话,把江山让给你更不可能,所以,只有死才能解决问题。
大恩如大仇啊。
民间也有一句话,叫作:升米恩斗米仇。

施恩于人,恩比天高,人家实在无法报答你的恩情时,他只有恩将仇报,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越王勾践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一个能向杀父仇人屈躬卑膝的人,一个能给死敌尝粪的人,一个权力欲和控制欲极强,一心想要称霸的人。
这种人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那个把名节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年代,越王勾践对自己都这么狠,面对范蠡和文种这种功高震主,才能卓著的臣子,并且对他不堪过往了解甚深的人,在他成为一方霸主后,结局可想而知。

范蠡早就看透了人性,并且不贪恋权位,所以他早早地离开,在隐姓埋名后还能“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相”。
文种其实也应能看透人性,但他仍心存侥幸,或许是贪恋权位,或许是仍对勾践有所期望,最后却落得个被逼自杀的下场。
共患难易共富贵难,不管是君王还是百姓其实都是如此,只有懂得取舍才能更好把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