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百科 >

一生都活在哥哥光环之下,苏辙究竟是低调内敛,还是另有隐情?

时间:2025-04-13 07:10:18

“苏辙是谁?”

“苏轼的弟弟啊,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是个什么样的人?才华和成就咋样?”

“这个……”


提起苏辙,他的标签仿佛只是苏轼的弟弟,没办法,谁让哥哥光芒太盛,那就算了,踏踏实实干点实事吧。


这就是苏辙,一个低调内敛的实干家。


网图侵删

话说俩兄弟小时候,他们的老爹正是发奋读书的时候,然后屡次科考屡次不中。


后来老爹一怒之下决定不再参加科考,而是在家读书,并且亲自教导两个孩子,那时苏轼12岁,苏辙9岁。


兄弟俩从小就感情特别好,虽然他们都聪颖好学,但是性格却截然相反,哥哥苏轼性情张扬,弟弟却沉稳内敛。


老爹自是最了解两个儿子的,于是给他们的起的名字也特别有讲究,这里有必要讲一下。


苏轼,字子瞻,“轼”是古代的车把手,看似没什么用,但是缺了就不完整。意在收敛,别过分张扬,而“瞻”也是提醒儿子做事要前后看看,高瞻远瞩。


苏辙,字子由,“辙”,顾名思义,车轱辘印儿,车子过去了,远离祸端。看到印记,又知道车的由来,旨在教导儿子放开手脚去做事。


老爹为两个儿子操碎了心,那位哥哥日后果然是因太过张扬一连被贬,如果不是靠着骨子里里那点乐天派的血液,很可能就撑不过去了。


反观弟弟,谨遵父亲教诲,一心朴实地为朝廷为民谋福利,踏实沉稳,但是这可并不代表他没有自己的主张。相反,苏辙是属于那种“地雷”式的人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网图侵删

制科考试险落榜

科考第二年,兄弟二人参加的朝廷制科考试中,苏辙这颗“地雷”就炸了出来。


要说这制科考试,它和普通的科举考试可不一样。制科考试是朝廷专门为选拔特殊人才举办的考试,并且由皇帝亲任主考官出题,那含金量是相当高了,自然难度也是相当大了。


这么重要的考试,说巧不巧的在考试前夕,苏辙偏偏病了,要是因为这个错过考试日期真是肠子都要悔青了。幸好有人家宰相韩琦给罩着,居然建议皇帝把考试日期延后。


他大概是和皇上说:

“官家啊,咱们这个考试吧,人挺多但是人才有限,现在苏辙病了参加不了,那这次制科考试的含金量就大打折扣了,不如把考试时间推迟,等他把病养好了再举行吧!”

然后皇帝居然也答应了。


不久,考试结果出来了,哥哥苏轼荣获三等(一、二等虚设),苏辙荣获四等。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这苏辙才华还是不如他哥哥呀,其实这就是地雷爆炸所产生的连带后果。


谁能想到,苏辙在考卷中能把皇帝骂个体无完肤!


他以历史上臭名昭著的6位昏君为喻,指出宋仁宗年纪大了,开始懒惰怠政啦;什么后宫太多,贪恋女色啦;什么滥用民财啦,总之就是执政能力太差。


这颗雷一扔出去,可给这帮老臣惊够呛。宰相司马光倒是颇为欣赏,心想这话我都不敢说,你个毛头小子胆子可真大,文采也好,可评为三等。


另一名考官范镇认为苏辙文章确实厉害,但这样骂皇帝还是有些过分,应该定为第四等。


还有的直接说骂皇帝这还了得,应该直接让他卷铺盖走人,不治罪就不错了,还评什么等级。


最后争执不下,就交给宋仁宗裁决了,仁宗是出名的好脾气,他说:

“咱们这回考试的科目叫‘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就是让大家直言不讳提意见,现在如果因苏辙直言不讳而抛弃他,天下人将怎么看我呢?你们看着定吧!”


众人一看皇帝都这么说了,这才定了个四等。


网图侵删

想来苏辙才华绝对不一般,但是就是委屈了皇帝,等他一个人考试拖了几个月,交上个考卷还把自己骂够呛,换个皇帝早脑袋搬家了。

“王安石变法”遭贬谪

很快,哥哥被授予凤翔府签判,相当于现在的常务副市长,风光无限地上任去了。而自己,朝廷给了个商州军事推官,芝麻绿豆的官职,苏辙肯定是不满意的,于是以老爹在京为官身体不适为由,留在京城照顾老爹了。


不久苏洵去世,兄弟俩抚父亲灵柩回乡守孝三年,再返回京师,正赶上王安石变法。


刚回到朝廷,苏辙觉得新法内容还不错,王安石一看,呦,我这伙的,招进来做了高级秘书吧。


可是不久苏辙就发现不对,这“青苗法”损害了农民利益哇。于是立刻指出弊端,说得头头是道,句句在理,一时间王安石也闭不作声了,竟一个月再没提起过。


后来“青苗法”再次被启用,苏辙还是一根筋,于是被贬贬贬……此后一直是做着没有实权的小官。


直到宋哲宗登基,高太后掌政,新政被废除才被召回京师,开始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四年时间从侍郎升至副宰相,这期间他为朝廷和百姓做了很多实事。


网图侵删

苏辙与哥哥兄弟情深

事实上,苏辙的政治才能绝不输于哥哥苏轼,并且更高一筹。只是他从来都是为人低调,从不与哥哥争风头。


不仅如此,还时常规劝哥哥要留个心眼,不要随便交友,不要说那么多“不该说”的话,更不要总是写些嘲讽时政的诗,免得给自己惹麻烦,好像他倒是兄长,苏轼是个不让人省心的弟弟一般。


当著名的“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捕入狱,差点掉了脑袋,幸好有苏辙在,苏轼才化险为夷。


说到这里还有个小故事,就是苏轼在下狱期间,他的长子苏迈给苏轼送饭,二人约定:如果没大事发生,就送肉和菜,如果被判死罪,则改送鱼。


结果,有一天苏迈有事外出,拜托亲戚代送,不知情的亲戚想给苏轼改善伙食,特意做了一尾鱼。


苏轼见鱼,被吓坏了,以为大限将至,不禁悲从中来,他第一时间想到就是弟弟,于是提笔写了两首诗留给弟弟当遗言。


当狱卒将诗送到苏辙手上后,苏辙看完,忍不住趴在桌子上痛哭流涕,哥哥,我一定要救你。


于是他灵机一动,把这首诗呈交给朝廷,并求用自己的官职为哥哥顶罪,皇帝被这份手足情深感动不已,再加上王安石等大臣的求情,苏轼最终逃过一劫,被贬到黄州。但他自己也受到牵连被贬,可他并无半分委屈,只要哥哥无事就好。


网图侵删

苏轼一生漂泊不定,一处还没落脚又被贬到别处的情况时有发生。期间照顾,护送嫂子侄子的责任他都默默扛在肩上,身为弟弟,他替苏轼承担了太多世俗生活中的不堪。


其实苏辙一生并不富裕,大多数时候也都是当些小官俸禄微薄,况且他自己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

专情有疼爱子女的暖男

苏辙一生专情,只有一位夫人史氏,没有纳过小妾,他的夫人一共给他生了三子七女,其中两个女儿夭折也还有五个。


当时的宋朝可不如今日这般,现在谁家女儿多得乐死,那时候正好相反,生下来那天起就得给攒嫁妆。嫁妆不丰厚不要说嫁过去在夫家没有地位,就是嫁不出去老死家中的都时有发生,不可置信吧,但当时就是这样的。


苏辙对子女很负责任,据说为了给他的小女儿凑嫁妆,把在河南购置的土地和房屋都给卖了,凑足了9400贯,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750万,爱子之心拳拳啊。


晚年,他选择了颍川定居,把三个侄子也接来一起生活。此后的十多年间,不问政事,只带领子孙们种田,闲暇之余著书,参禅静坐,直到74岁去世,死后由子孙和哥哥苏轼葬在了一起。


网图侵删

他人眼中的苏辙

宋朝名臣张方平曾评价:

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事实也的确如此,苏辙19岁登科,成名比苏轼早,官至副丞相,官职比苏轼高。


至于文学,苏轼本人也承认自己不如苏辙,他说苏辙的诗文其实远胜过他,只是世俗之人不知道罢了。因为苏辙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并不想靠名声来赚取什么东西,苏辙文如其人,看似简单平凡,实则另有乾坤。


这是苏轼对弟弟诗文的评价。


生活态度上与哥哥一脉相承,虽有进阶报效国家之心和才干,但是退隐山林也能怡然自得。


下面这首词就是他晚年寓居颍川所作。


《效韦苏州调啸词二首其一》


渔父,渔父,水上微风细雨。

青蓑黄箬裳衣,红酒白鱼暮归。

暮归,暮归,归暮,长笛一声何处。


这首词写江上渔父恬淡闲适的生活,以渔父自比,表达了作者对隐居、闲适、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有情,有景,有意境。


纵观历史,苏辙文学成就,政治政绩甚至为人处世上都是极其优秀的,只是有了锋芒太露的哥哥,而自己又是甘当配角的性格,使得只落得个“苏轼弟弟”得标签,不过我想他本人是不会在意的。


太阳有太阳的光芒万丈,月亮也有月亮的冷峻孤傲,在浩瀚的夜空中,他始终独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缕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