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辙兄弟“史上最深兄弟情”,感天动地传古今
在没有抄书打卡之前,我一直以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描写爱情的。
近几天抄书打卡,我专门挑选苏轼的诗作,来丰满苏轼的形象。
随着抄写的推进,抄到苏轼的诗作,我才醍醐灌顶,这首诗是苏轼为弟弟苏辙创作的。
首先,拜读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佳节,没有和弟弟共赏明月,自己心神难安,喝得酩酊大醉,写下此诗。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苏轼和弟弟苏辙的兄弟情深体现在多个方面
1. 年少相伴,互相扶持成长:
• 共同学习:苏辙小苏轼不到三岁,自幼两人便一同读书学习,形影不离。少年时,苏辙跟着哥哥苏轼四处游历、学习,哥哥对他照顾有加、关怀备至,这种亲密的关系自小到大从未改变。
• 同科中举:嘉祐二年(1057 年),兄弟俩一同参加科举考试,并且都高中进士,一时传为佳话,宋仁宗甚至说“朕今日为子孙觅得两个太平宰相”,这也为他们日后的仕途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诗词唱和,以文寄情:
• 频繁提及:苏轼的诗词中,“子由”二字出现的频次非常高,据统计,苏轼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就超过 100 首。例如《和子由渑池怀旧》,是苏轼对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的和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成为千古名句,既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也体现了兄弟间的深情。
• 中秋感怀:熙宁九年(1076 年)中秋节,苏辙本与苏轼约好共度佳节,但因事未能前来。苏轼格外思念弟弟,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更展现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成为中秋诗词的经典之作。
3. 患难与共,不离不弃:

• 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以为自己将被判死罪。苏辙得知后,迅速给神宗皇帝上疏,表示愿意用免去自己的官职替苏轼赎罪。苏轼在狱中写下《狱中寄子由》,其中“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体现了兄弟间深厚的感情和苏轼对苏辙的不舍。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也被贬为郓州盐酒税官。
• 晚年被贬:随着政局变化,苏轼和苏辙不断被贬谪。苏轼被贬惠州、儋州,苏辙被贬筠州、雷州等。在艰难的处境中,兄弟二人始终相互安慰,对未来保持着期待。

4. 生死牵挂,临终相托:
• 苏轼遗言: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苏轼在常州去世。死前,他最牵挂的便是弟弟苏辙,嘱托友人让苏辙为自己作墓志铭。
• 苏辙追思:苏辙闻听苏轼的死讯后,痛苦得不能自已,写道“手足之爱,平生一人”。苏辙临终时,特意叮嘱子孙,将其遗骨安放在哥哥苏轼墓旁。如今,三苏坟(后苏洵衣冠冢也在此)依然在河南郏县小峨眉山,静静地诉说着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