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百科 >

一匡天下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 善始却未能善终

时间:2024-12-27 08:09:17

第一篇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

一、齐桓公的国君之路

齐桓公在没登顶君王前又叫公子小白,姜姓、名小白。那为什么不叫姜小白呢?因为在春秋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而女子则是称姓不称氏,所以叫公子小白。

齐僖公有三个儿子,公子诸儿,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当齐僖公去世后,王位就有嫡长子公子诸儿继位(齐襄公),可惜齐襄公并不是治世之能臣,在位时贪图享乐,荒淫无度,喜怒无常。由于齐襄公的反复无常,而且和相邻的几个诸侯国关系紧张,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只能先逃到国外避难,不然一个不小心就得饮恨了。反正后人对齐襄公的评价大多都是负面的。于是在公元前686年被他的大侄子公孙无知联合管至父等人所杀,应验了那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之后公孙无知便自立为王,但很快就步了齐襄公的后尘。


齐襄公死后,国无君主,齐国开始了内乱,公子小白和公子纠的王位之争就上演了,辅佐小白的是鲍叔牙,而辅佐公子纠的正是管仲。两位公子为继承大统,都是日夜兼程地往齐国赶,谁先到家谁就是下一位国君。管仲为了使公子纠能继承王位,便在中途伏击射杀小白,结果还是小白命大,一箭没射死。这就是后世人们说的齐桓公和管仲的“一箭之仇”的由来。最终在鲍叔牙的精心安排下,小白还是先到了齐国,在国、高二氏的拥立下成为了齐国第十五代国君(齐桓公),一代霸主从此在春秋的舞台上演。

二、齐桓公的称霸之路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齐国国君以后,便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开始广纳天下贤士,改革齐政。在鲍叔牙的极力推荐下,齐桓公抛开与管仲的个人恩怨,任管仲为相。管仲感激齐桓公不计前嫌,便以强盛齐国为己任。开始推行改革,那么管仲到底做了哪些改革让齐国国力逐渐强盛起来的呢?

一、法礼并行,以商止战

管仲认为,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就必须有刑罚来约束臣民,国家秩序才能正常运转。一方面推行儒家思想教化国民,提升国民的道德、礼仪意识。另一方面推行法家思想,国民要依法办事,无论贵贱都要守法,而且赏罚分明。管仲认为,一个国家安定与否,人民守法与否都与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于是他大力发展农业、工商经济。

二、推行区域治理

简单地说下什么是区域治理,就是把相同职业的人划分到一起居住管理。

把国都划分为士、工、商三大区域,(士是兵、工是工匠、商是生意人),分设三官管理,士居15乡,工居3乡,商居3乡。

把国都以外的分为五属,设五大夫,五正官管理,下设县、乡、卒、邑四级以安定居民,让人民安居乐业。(五属意思就是九代以内的亲属,也叫五服)、(三十家为一邑,十邑为一卒,十卒为一乡,三乡为一县,每十县为一属,全国共有五属,设五个大夫)

三、军政合一,兵民合一

施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政策,倡导民众能兵能农,荣辱与共,促使百姓“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增强国民御敌信心与决心。

四、把土地实行分户经营,让百姓重视季节农时,关心劳作,以便更好地提高农业生产。

五、赋税的改革

管仲提出了“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就是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产量的高低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一政策,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通过管仲一系列的体制改革,齐国国力迅速大幅度提高,这时齐桓公认为,现在国富民强,有资格会盟诸侯,成就霸业了,便询问管仲,如何才能成为一方霸主,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策略,所谓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攘夷于外,必须尊王,顺应了当时戎狄内侵、中原各国关注如何抵御的态势。尊王成为当时一面正义旗帜。

在管仲“尊王攘夷”的建议下,齐国先是与邻国修好:归还给鲁国以前侵占的棠、潜两邑,让鲁国作为南边的屏障;归还卫国以前侵占的台、原、姑、漆里4个邑,让卫国成为西边的屏障;归还燕国以前侵占的柴夫、吠狗两邑,让燕国成为北部的屏障。

公元前681年,在甄召集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盟,开始北击山戎,南伐楚国。通过会盟,齐桓公在诸国间获得了极高的威信,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后,齐桓公年事已高,意志早已衰退,又多內宠,身体难支,再加任用坚刁,易牙等小人,等到齐桓公一病不起的时候,坚刁,易牙等人称机发动政变,最终在内乱中饿死于宫中。一代霸主就此落幕,齐国也从此由盛转衰。

春秋的土壤培育历史上的诸多圣人,他们的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一个时代的文明,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而不朽,这是人类社会的奇迹,也是人类社会之辛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