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百科 >

春秋首霸,郑庄公何以断送郑国霸业?只因他用2权臣、生2个败家儿

时间:2024-12-25 09:26:06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郑国的动乱始于郑庄公去世。庄公立长子忽为太子继承君位,但其他庶子也得到庄公的宠爱,各培植有党羽。郑国公族在段叔集团被歼灭后,势力不大,异姓卿大夫掌握大权。


他们扶立公子,依自己意志废立君主,使得郑国国君更替频繁,国家长期处于动荡之中,庄公开创的霸主局面终止。郑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内乱,待公元前679年郑厉公复位执政时,四方强国皆已壮大,郑国已无力抗衡,开始成为列强争夺的对象。


1、断送郑国霸主的两个权臣


郑国权臣兴起于郑庄公克段后,由于国内政局稳定,公族的势力得到打压,郑庄公任用异姓诸臣为自己服务,以防止君权受到挑战与威胁。庄公时期的权臣主要有祭仲、高渠弥等。他们一方面建言献策,协助庄公统领军队,为庄公的霸业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身居要位,长此以往形成了自己的势力。

庄公去世之后,他们为了一己之利,干预君位的继承,对郑国内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祭仲


祭(zhai)仲,名足,仲为其家中排序。祭,今河南陈留长垣县东北有祭城,以采为氏。祭仲的活动见于《左传》隐公元年至桓公十八年。

《春秋考》载,“祭封人仲足,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杜预注其为郑国大夫。

祭仲在春秋初年,一直担任郑国的卿士,为郑之权臣。

祭仲最早出现于《左传·隐公元年》,郑庄公继位后封弟段于京,祭仲进谏,曰:“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其认为封邑过大,心怀不轨的段叔有发动叛乱的危险,但庄公以此是母亲武姜提出,不好推诿为由,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没有听取祭仲劝谏,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了祭仲的政治远见。

《诗经·郑风·将仲子》即讽庄公不听祭仲之言而招致大祸,《诗序》云:“《将仲子》,刺庄公也。不胜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而公弗制,祭仲谏而公弗听,小不忍以致大乱焉。”

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周平王驾崩,周桓王想任虢公为卿士以分散庄公的权力,郑庄公命祭仲率领军队取周王室温地和成周的麦、禾,以报复周王室。


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祭仲与原繁、泄驾领军击败卫国和燕国的联军,“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

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伐郑的葛之战中,祭仲为郑军左拒与高渠弥等率兵与周王军队作战,周王被祝聃射伤,庄公为缓和矛盾,派祭仲夜间到军营探望周王。

以上事件表明,祭仲有智谋有军功,为郑庄公的亲信重臣,地位应为上卿。

《史记·郑世家》:

“祭仲甚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公使娶邓女,生太子忽,故祭仲立之,是为昭公。”

郑庄公娶邓国女邓曼即为祭仲的主张,后邓曼生忽,因此祭仲与太子忽关系密切。忽曾经带兵助齐国战胜北戎的侵犯,齐人将妻之,忽拒绝,祭仲说:“君多内宠,太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

但忽不听,后果不其然。

庄公去世后,太子忽继君位,为郑昭公,但因庄公娶宋国雍氏生子突,雍氏在宋国又受到宋庄公的宠爱,所以宋国诱逼祭仲立公子突为郑国国君,否则就有生命之险,祭仲无奈,只得立突为郑国君,是为郑厉公。

昭公不得已逃奔卫国。

祭仲掌握着废立君主的权力,可见权势之大。

郑厉公继位后,因祭仲专国政,引起厉公不满,于是密谋杀掉祭仲,结果失败,郑厉公逃到郑邑栎(今河南省禹县),祭仲迎接郑昭公回国复位。

郑昭公做太子时与卿士高渠弥不合,高渠弥担心昭公会借故杀害自己,于是在一次陪同昭公外出打猎时,射杀了郑昭公,祭仲和高渠弥并不迎接郑厉公回国,而是立昭公之弟公子亹为君,史称郑子亹。

公元前694年,郑子亹让祭仲、高渠弥随同自己参加齐襄公在卫国首止召开的会盟,祭仲称病不往,也劝郑子亹莫去,郑子亹不听,结果郑子亹因与齐襄公年少时发生过争斗而不道歉,被怀恨的齐襄公所杀。当时就有人议论道“祭仲以知免”,祭仲说:“信也。”


祭仲又立郑子婴为君,郑子婴十二年(公元前682年),祭仲去世。

从祭仲生平可以看出,祭仲为卿执政近三十年。他是位出色的政治家,深得庄公的信任,故被委以重任,当时就握有大权,庄公去世后,有实力废免君主,干预君位的继承。

但祭仲之行为,实为郑国内乱的推动者,有能力而没有倾力稳固局势,推动郑国由强盛至衰落,所以后人对祭仲颇有微词。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祭仲要盟,郑久不昌”;孔颖达正义“汪诸言大夫者”曰:“以其名氏显见于《传》,更无卑贱之验者,皆以大夫言之,其实是大夫以否,亦不可委知也。”

但祭仲虽权倾一时却并没有把这种权力延及子孙,故没有形成卿族势力。


(2)高渠弥


高渠弥也是郑庄公时期的卿士,大概在庄公中年后任职,此时太子忽已成年。

《左传·桓公十七年》:“初,郑伯将以高渠弥为卿。昭公恶之,固谏,不听。”

因此,太子忽与高渠弥早年就结下怨仇,但高渠弥深得庄公信任,繻葛之战中,高渠弥与原繁统领中军,可见高渠弥也统有兵权。

高渠弥的活动主要见于郑庄公去世后,昭公继位,高渠弥怕昭公因怨而杀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在一次外出围猎时先杀死昭公,立公子亹为君。

第二年,齐襄公邀请郑国君臣与会于首止,祭仲认为齐襄公包藏祸心未去,高渠弥随同郑子亹前往,齐国人杀死子亹,将高渠弥车裂分尸。

祭仲和高渠弥都在郑庄公时期任职,权力都很大,都为郑庄公的称霸做出了贡献。庄公在世时,因庄公出色的个人才能,他们做事都为国家考虑,不敢有太出格的举动;庄公去世后,他们却不是能在困境中扶植君主的良臣,他们操纵政局,为个人利益而废立君主。

祭仲在受迫宋国威胁时,为了明哲保身,便废掉昭公,开启了郑国君主的更替之乱;郑子亹君臣前赴齐襄公盟会时,祭仲知有危险而不阻挡,更是加剧了郑国的政局动乱。权臣的失职加剧了郑国的内乱,削弱了郑国的国力,郑国小霸局面不复存在。


2、昭厉争国


郑国君位的更替起于别国的干涉。

郑庄公死后太子忽继位,名正言顺,但昭公母为小国邓国之女,忽又拒绝大国齐国的联姻而娶了小国陈国之女,陈国国势弱小,不能成为昭公的强力外援。


因而,忽在和其他公子争夺君位中没有强有力的后盾,在宋国支持的公子突的威逼下,祭仲毫无顾忌地把昭公忽废除,昭公只好出奔卫国。

公元前700年,公子突继位,是为郑厉公,其在母亲之国宋国的支持下夺得君位,因而他当政后,宋国多次索要贿赂,使郑国不堪忍受,郑厉公便请鲁桓公调节,鲁、宋先后会于句渎、虚、龟,但宋庄公贪图郑赂,拒不接受鲁国的调和,于是鲁、郑会盟于武父,决定伐宋。第二年,郑国会同纪国、鲁国打败了齐、宋、卫、燕联军。

郑厉公感谢鲁国的协助,继续加强与鲁国的关系,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98年)春,与鲁桓公会盟于曹。

夏,派郑子人至鲁国寻盟,修曹之会。自此,郑厉公摆脱了宋国的控制,但同时也失去了原本自己的支持国,郑、宋反目为敌。同年冬,“宋人以诸侯伐郑,报宋之战也。焚渠门,入,及大逵。伐东郊,取牛首。以大宫之椽归,为卢门之椽”,郑国惨败。

郑厉公是郑庄公诸公子中,个人能力较突出的一位,对外联鲁以摆脱宋国掌控,表明其精明和强势,对内也是如此。

厉公也是在祭仲扶持下登上君位的,祭仲权力之大对厉公形成羁绊,厉公当然想改变这种局面。

《左传·桓公十五年》: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夏,厉公出奔蔡。”

鲁、宋、蔡、卫、陈乘郑国之乱伐郑以谋求利益。厉公后“居栎”达17年,厉公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伺机寻求转机。


3、郑厉公复位


郑厉公出逃后,昭公回国复位,使另一位权臣高渠弥深感不安,于是在桓公十七年(公元前 695 年)杀昭公立其弟公子亹,第二年,公子亹及高渠弥为齐襄公所杀,祭仲又立公子婴为君。


公子婴在位期间,因厉公在栎地据守,国君又没有足够实力歼灭他,公子婴只能固守国都。《左传·庄公三年》: “公次于滑,将会郑伯谋纪故也。郑伯辞以难。”

滑,为郑国之地,在今河南省睢县西北,郑国君子婴不敢前往,皆是惧怕厉公伺机而入的缘故。郑国君不敢出兵征伐,不去与诸侯会盟,窝居国内,地位已从诸侯小霸国家沦落为弱势小国。

鲁庄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郑厉公带兵自栎地入郑国国都,至大陵时,俘虏郑国大夫傅瑕,傅瑕为保性命与郑厉公盟誓,回都城后杀死了国君郑子婴及其两个儿子,迎接郑厉公回国,郑厉公重新继君位。

郑厉公复位成功,稳定国内形势后,又重新回归政治舞台,但形势已经率领诸侯伐郑,可见郑国在盟国中地位并不高。同年冬天,楚国也讨伐郑国,发生了巨变,齐桓公已经称霸,其他大国如晋、楚也都发展起来,实力大增,口以“郑伯栎入,缓告于楚”故,实际上是因郑国加入齐国之盟的缘故。

鲁庄公十七年(公元前677年),齐人执郑詹,郑不朝也”。

因郑国地处中原交通要道的重要地理位置,开始成为强国争霸的对象,衰落的郑国悲剧角色从此置开始。此时的郑国只得依附于强国。

于是郑厉公加入齐国阵营,郑、齐关系由从前的对等同盟变为主次之位。

鲁庄公十五年(公元前679年),齐、宋、陈、卫、郑会于鄄,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郑国与宋国虽都为齐之同盟国,但仇恨仍国在,同年,郑乘诸侯为宋伐郳之机,入侵宋国,破坏鄄之盟。


第二年,齐国率领诸侯伐郑,可见郑国在盟国中地位并不高。同年冬天,楚国也讨伐郑国,以“郑伯栎人,缓告于楚”故,实际上是因郑国加入齐国之盟的缘故。鲁庄公十七年(公元前677年),“齐人执郑詹,郑不朝也”。因郑国地处中原交通要道的重要地理位置,开始成为强国争霸的对象,衰落的郑国悲剧角色从此开始。

郑庄公后的诸子争位之乱是郑国由强至衰的转折点。郑国内乱期间,齐、楚迅速扩张,晋国也结束内乱走向发展之路。郑国强盛时期没有抓住有利时机突出地域狭小的重围,又和周王室闹僵了关系,使得政治优势不复存在,待内乱后重回诸侯国舞台时,已是四面强国。

郑厉公虽励精图治,但也只是在末年依靠周王赏赐收回了旧有的“武公之略”,此时的郑国虽还有一定实力,但已不可与庄公时期同日而语,郑国走向被诸侯争夺的泥潭已不可避免。


因此,清顾栋高对郑国前期历史评价时不无惋惜地说:

“郑当幽王之世,王室未迁,遽兴寄帑之谋,攘取虢、桧之国而有其地,首乱天朝之疆索,郑诚周室之罪人矣。入春秋后,庄公以狙诈之资,倔强东诸侯间。是时楚僻处南服,而晋方内乱,庄公与齐、鲁共执牛耳。其子昭公、厉公,俱枭雄绝人。使其兄弟辑睦,三世相继,郑之图伯未可知也。乃三公子争立,卒归厉公,与虢弭定王室,庶几桓文勤王之义,然自是而楚患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