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百科 >

黄炎培 中国职业教育之父,曾与毛主席“窑洞对”彻夜长谈的诤友

时间:2024-10-09 09:26:49

黄炎培:是民族精神,为教育先驱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邮政局发行了一套《中国民主人士》邮票,其中就有黄炎培,限于当时计算机尚未普及,资料一时难以收集,遂将这只知其大名,却不知其何为的大名人,记在笔记卡片上。

直到后来看了《黄炎培传》,方才了此心愿,认识了这位杰出的民主战士和教育名家。

黄炎培有不少的身份,最少包括教育家、实业家、诗人和政治家,但最为重要的,他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何为职业教育,这是在科举制废除后,面对日益兴起的工商业人才 的需求,进行的技能教育,其要旨为:“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做准备。”

其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使没有技能的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变成有技能的人,一方面解决的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的生计问题;这就是黄炎培提倡的大职业教育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所提倡的职业教育,并不是突发奇想,也不是空中楼阁,是有着具体方向和操作性强的理论,在他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中,他将这一理念进行实践,效果非常之好。

这不仅完全颠覆了以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认知,也是“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主张劳工神圣的宣言。

在这所学校中,读有用之书,为有用之才,他培养了大批企业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都创办了实业,成为了老板;为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同职业教育衔接,他还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校办工厂,以保障学生们毕业即有工作,在他和同仁们的努力下,建立了中华珐琅厂和中华铁工厂,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机会,又蕴含着振兴实业的目的。

作为中国的教育先驱,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一生都践行着他的理想,让教育为社会服务,为谋生群体的自身服务,也满足个性的发展需要,从这点来说,黄炎培的教育理念,至今都对我们有着启发的意义。

黄炎培,字任之,号楚南,江苏川沙人,即今上海浦东人,所谓炎培者,为我华夏民族培育才能之人也,我不知这是他的原名还是后来改的,如果是前者,那冥冥之中便有定数,我估计是后来改以,以名自励是也。

他家庭应该是很显赫的,因为他家名为“内史第”,这肯定是官宦之家,可能家道中落,到黄炎培之时已是不济,他是随外祖父读书,接受了传统的学术体系,又以松江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秀才,这也说明他文才了得。

后来,他入南洋公学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但时间不长,便返乡应科举试,中江南乡试举人,于是,书也不读了,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在家乡办起了学校。

在此期间,他接触了西方先进思想,读了大量的新学书籍,转而成为一位革命志士,为“唤醒民众”而四处奔走,终因鼓吹反清入狱,并被判处决,就在江苏巡抚“就地正法”的批文到达一小时前,由基督教外籍牧师保出,很是惊险。

家乡是没法呆下去的,他东渡日本,结识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并加入了同盟会,成为最早的一批反清斗士;但是,他似乎并不赞成暴力革命,也许是与同盟会宗旨有嫌隙,一年后便回国,继续从事着他的教育事业。

同盟会

至于为何没有成为与同盟会大多数人一起,武力推翻清王朝,而是选择了另一条路来拯救民族,因为他看见,日本的教育基础之稳固,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培养出众多的人才,从而支持和满足了日本快速发展的各项需求。

于是,黄炎培坚定了通过开启民智,打好基础教育来救中国之路,矢志不渝地走了下去,并为此贯穿一生,这就如同当年章士钊,回国后便退出了组织,从此不参加任何政党,二人也许是心有灵犀吧。

在黄炎培的努力下,出现了一批职业教育学校,既有小学、中学,也有大学,川沙小学堂、广明小学和师范讲习所、浦东中学,以及东吴大学和暨南大学等,如春风摧开的花朵,盛开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

这也开启了黄炎培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人才的进程,而心怀“教育救国”理想的黄炎培,在时代滚滚向前的洪流中,为中国教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不完全统计,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他领导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已有社员3万多人,地点不仅有大中城市,还触及到甘肃和广西等边陲小城,各种职业教育机构遍及城乡,如惠及民众之业绩,功莫大焉。

他是民盟和民建这两个民主党派的发起人,也是主要负责人,民国之时,他拒绝做官,不参与政事,袁世凯说他是“予官不做,遇事生风”;蒋介石评价其为“得道之人”,他是国共双方之外第三方势力的象征,也是双方努力争取的力量。

本来,黄炎培一心做着自己的教育,转变他思想轨迹的重要契机,是在1945年,随团同傅斯年、章伯钧等社会名流一起,到延安参观访问,在这里,他感觉一股迥异于重庆的清新质朴气息,精神为之一振,从心底便由衷地感叹道,这里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从此,黄炎培也同共产党走得更近,成为参政议政的最真诚朋友。

毛主席等中共最高领导人的和蔼可亲,给了黄炎培极好的感觉,瞬间便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在毛主席的窑洞中,他提出了那个著名的“历史周期率”论断,让主席都大为感慨。

所谓“历史周期率”,其实就是王朝的兴衰史,也是任何一个王朝都要经历的过程,从开国的盛世,到衰落而中兴,然后再衰落而亡,这是中国封建时期王朝的普遍规律。

窑洞对

经历了大清、北洋和国府的黄炎培说:“这60多年来,听见的先不说,我看到的是‘兴也勃焉,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都没有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

对此,毛主席雄心勃勃地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路子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都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后来,毛主席又给出了两条路子:一是大民主,二是公有制。一个解决政治问题,一个解决经济问题;后来,人们将二人的对话,称为“窑洞对”。

其实,毛主席同黄炎培的交集并不是从延安开始,早在1920年,黄炎培陪同来华的大学者杜威,作全国进行宣讲活动时便有过一面之交,黄炎培和杜威的学生胡适、陶行知等陪同人员,也时常要上台演讲的。

黄炎培的讲话与众不同,他主要是深入剖析了中国教育脱离现实的种种弊端,同时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唯有推行职业教育,他的观点,引得下面一位青年不停地赞叹,这位听众便是毛泽东。

只是当时的毛主席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青年学生,所以,只能说他认识黄炎培,但黄炎培不认识他,而毛主席在建国后,力邀黄炎培出任主管轻工业的副总理,这肯定是当年听其演讲时的印象,在后来所产生的余韵。

虽然那时的黄炎培不认识毛泽东,但却同陈独秀和李大钊交好,陈独秀不仅支持儿子陈延年办互助社,更是对黄炎培的中华职教社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常来黄的住所交流,二人相谈甚欢。

当听到共产党即将成立时,黄炎培立即去北平拜访了李大钊,二人交流了想法,相约合作之愿,并将陈独秀的长文《1871年的巴黎康妙恩》,在自己编辑的《申报》特刊上发表,而“巴黎康妙恩”,即是巴黎公社,可见黄炎培对共产主义的倾向性还是很高的。

及至后来,黄炎培同共产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朋友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抗战爆发后,在重庆同周恩来和徐特立往来甚多,并因此还受到陈立夫的诘问。

他对日本侵略持强硬态度,在国共合作中态度鲜明,一致对外,六下南洋为抗战募捐,多次拒绝蒋介石邀其担任教育总长一职,抗战胜利后,为反内战、争民主,争民权竭尽全力。

各界民主人士在西苑机场欢迎毛泽东主席。左三为黄炎培

访问延安后,他发行《延安归来》一书,为国统区民众认识解放区作出努力,他领导的政党,是共产党争取民众支持有力的同盟军。

毛主席从西柏坡抵达北平后,在众多要会见的民主人士中,第一个接见的黄炎培,在香山的双清别墅中,二人对建国方略及大政方针,作了深入的交谈,这次谈话,也奠定了黄炎培在新政权中所担任的职务。

对此,黄炎培打破了自己一贯的不当官戒律,担任了分管轻工业的副总理,而毛主席对他是非常重视,二人通信就多达百余封,而且多为毛主席的亲笔信,还经常约他前去商讨事务,甚至将他在睡梦在唤醒,接去中南海面谈。

1965年底,在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前夕,黄炎培在北京去世,终年87岁,不知是他有预感还是天命如此,上天对黄炎培还是很眷顾的,没有让他在那个疯狂的年代,看到让他失望的一幕,甚幸,甚幸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