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反对王安石变法又诋毁宋神宗,为何最终还被追谥“忠烈”?
作为一个长久以来一直饱受世人诟病的朝代,北宋存在着大量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等等。为了解决困扰王朝发展的主要问题,宋神宗在位时期曾经大胆任用锐意进取的王安石实施变法。然而,由于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王安石变法遭到了朝野内外的强烈反对,最终更是随着宋神宗去世而彻底宣告失败。
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众多大臣当中,不乏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这样大名鼎鼎的人物,而除此之外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文彦博。作为一代名臣,四朝元老文彦博出将入相五十年,曾经提出裁军八万的主张,节约了大量军费,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正因其杰出的政绩,宋神宗曾经盛赞他道:“卿深厚不伐善,阴德如丙吉,真定策社稷臣也。”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文彦博生于河东路汾州介休县,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介休市一带。文彦博的先祖原本姓敬,后晋时为了避开国皇帝石敬瑭的名讳才改姓为文。后晋灭亡后,其先祖将姓氏改回敬,但没过多久北宋建立,开国皇帝赵匡胤追尊祖父赵敬为宋翼祖,敬家人为了避讳又改姓为文,此后便干脆不再折腾,将文姓一直用了下去。
司马光因为幼时砸缸救友而为人称道,其实记载此事的《邵氏闻见录》也同时提到了文彦博创造的典故——“灌水浮球”。据书中记载,文彦博幼时与一群小伙伴玩球,球却不小心掉进了树洞。见难以取回,文彦博很快想出办法,那便是在洞中不断灌水。很快,球被水的浮力托举而出,文彦博的聪慧可见一斑。
稍微长大一些后,文彦博拜入颍昌府名士史炤门下学习,史炤之母认为其日后必定不凡,因此加以厚待。果然,天圣五年(1027),刚刚二十出头的文彦博考中进士,并在历任翼城知县、绛州通判、监察御史后出任了殿中侍御史。当时,北宋在与西夏交战,按照规矩副将如果消极避战,主将要先请示朝廷才能进行惩处。
对此,文彦博提出应当给予主将更多权力,以便树立威信,否则“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势必影响作战。他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宋仁宗的赞许和采纳,这也成为了他一生无数次进谏的开始。不久后,文彦博被任命为河东转运副使,他继承了曾担任河东转运使的父亲的遗志,修复了麟州城外一条唐朝时期的粮道。后来西夏李元昊曾率军进犯麟州,正是因为这条粮道的存在才在围城十日后选择了撤军。
庆历七年(1047),积累了大量理政经验的文彦博被宋仁宗召回朝廷,并委以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重任。十一月,文彦博以宣抚使身份前往贝州平叛,并凭借战功初次拜相。有趣的是,拜相后的文彦博大力举荐人才,其中就包括了刚考上进士没几年的王安石。另外,针对当时形势,文彦博与枢密使庞籍经过一番商议后提出了裁军八万的提案。
此言一出,朝野一片哗然,不少大臣都担忧被裁撤的八万人将会聚集起来成为盗匪,但文彦博极力担保,这才让提案得以通过。事实证明,这次裁军不但没有导致匪患,还节省了大量军费,文彦博因功晋升昭文馆大学士。然而,此时以正直著称的御史唐介却上书弹劾文彦博在蜀地任职时曾以蜀锦贿赂后宫妃子。
结果,唐介被贬为春州别驾,而文彦博则被罢免相位贬至许州,直到至和二年(1055)才又与富弼一同再度拜相。次年,宋仁宗上朝时突然发病,在其痊愈前文彦博直接住在了宫中,以避免别有用心之人趁机作乱。没过多久,御史吴中复上书请求召回唐介,文彦博尽管认为唐介的一些弹劾来源于道听途说,但也觉得当初朝廷对他的责罚太严厉,于是赞成将其召回,此举赢得了满朝文武的尊敬。
宋英宗即位后,尽管只将文彦博任命为枢密使,但为了表示对他的敬重甚至曾下诏将其地位排在宰相陈升之之上,还是文彦博坚决推辞才没有实行。宋英宗在位四年而崩,其子宋神宗继位,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得到重用。由于反对变法,文彦博被王安石厌恶,被迫前往大名府任职,但宋神宗对这位老臣依然保持着尊敬。
元丰六年(1083),文彦博以太师之职致仕,此后一直居住在洛阳。宋哲宗即位之初,司马光极力举荐文彦博,于是临朝称制的高太后拜其为相。不过,由于年事已高,文彦博多次上书请求,终于在元祐五年(1090)得以再度致仕。
绍圣四年(1097),掌权的新党人章惇以文彦博反对变法、诋毁宋神宗为由将其降为太子少保。同年,文彦博去世,享年九十二岁。后来蔡京掌权,文彦博被归为“元祐党人”,还是宋徽宗下令将其移出名单,并为其赐谥“忠烈”。作为一代名臣,文彦博完全配得上劳苦功高、德高望重等形容,他固然存在一些缺点,但依然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