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一出生就被亲生父亲丢弃?“嫂娘”将他养大成人,并教他读书
充满神奇色彩的清官

在中国老百姓赋予了包拯更加神秘的色彩 。
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戏曲里。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他的传奇故事都被百姓津津乐道。

包拯出生于北宋时期,家住在安徽庐州府,今天的安徽合肥。
上面有两个哥哥,在家排行老三。
由于出生时黑不溜秋,头上还有个月牙,被自己的父亲当做“妖怪”给扔了。

包拯的大哥大嫂听说,自己的父亲将刚刚出生的三弟扔了。
慌忙去将三弟抱回了自己家,当做亲生儿子一样抚养。
正是如此,后面才有了包拯将自己的大嫂叫做“嫂娘”的故事。

在哥哥嫂嫂的照料下,包拯茁壮成长,很快进入了少年时光。
少年的包拯非常调皮捣蛋,也非常的贪玩,经常带着同学们逃学。

有一次贪玩的包拯放学没有及时回家,被嫂娘知道了。
于是嫂娘就像教育自己家孩子一样教育包拯。
包拯也很是听嫂娘的的话,连忙说以后再也不贪玩了。

嫂娘就想趁这次机会教育一下包拯,于是就提出了问题。
问包拯家中墙上挂的画里画的是什么故事。
包拯面对嫂嫂的提问,毫不紧张,都能回答上来。

这些故事都是关于好好学习的,有囊萤映雪,李密牛角挂书等。
之后嫂娘加大难度,问包拯每个故事里的含义,聪明的包拯还是能非常快速的回答。
到了包拯14岁的时候,包拯想去汴梁赶考。

尖酸刻薄的二嫂怕包拯花家里的钱就不让去,还处处为难包拯。
后来在嫂娘的斡旋下,由嫂娘出钱,包拯的父亲才同意包拯去进京赶考。

当时北宋的京城远在千里之外,路途遥远。
在赶考的途中,包拯路遇蟊贼,将包拯带的干粮和钱财都抢了去。

包拯无奈,只得依靠乞讨前往京城。
包拯千辛万苦才到了京城,没有想到刚到京城,包拯因水土不服就病倒了。

几场大考包拯都没有参加。
无奈之下包拯只得去大街卖诗词,替人写字。
当时北宋的丞相王延龄恰巧路过,车马仪仗鸣锣开路。

包拯听说是王延龄丞相就坐在大街不起来。
包拯说是丞相挡住了了自己的路,王延龄丞相得知后就不得下轿查看。
包拯见是王延龄丞相,就买起了自己的诗。

王延龄丞相也被保证的大胆给吸引,就买了包拯的一首诗。
没想到包拯的文采非常的好,丞相非常的欣赏包拯。
王延龄丞相得知包拯因病没有参加考试时,就向皇上推荐了包拯。

包拯在王延龄推荐下参加了皇上举办的考试。
没想到,包拯的才华也得到了皇上的肯定。
于是皇上就封包拯为“独榜御进士”。
就这样包拯寒窗苦读多年,终于得到了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