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百科 >

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的一生

时间:2025-04-25 08:50:01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困惑和迷茫的时刻,这时,不妨重新读一读苏东坡。有人说,人生不读苏东坡,不记诗书也惘然。少年时总以为苏轼、苏东坡不是一个人,但长大后发现前半生是苏轼,后半生是苏东坡。我们总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遇见他。记得上学期间需要背诵苏东坡的诗词,总想拖骂几句,这些又长又拗口的古文诗句,根本不理解。背诵的直至人到中年,偶尔感慨时,想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才明白生者人世的心酸。每当失意沮丧时,那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诗词,都会让内心得到释然。


让我们回到那个熠熠生辉的北宋时代,去走一段苏轼六十六年漫长而滚烫的人生。公元1036年腊月,苏东坡出生于四川眉山,这是一个有着非常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在两宋期间考中进士的人数便有八百八十五人。苏轼在这个进士之乡的文化熏陶下,年少就显露出过人之处。苏轼有一个比他小三岁的弟弟苏辙,童年时期,不仅苏洵常年游学在外,苏轼与苏辙的启蒙教育得到母亲的关怀和教诲。

公元1042年,报考三次科举不中的苏洵回到家乡,他将毕生所学和精力放到两个儿子的身上。

兄弟俩从小接触两汉经学,为了加深记忆,苏洵还让苏轼手抄汉书和庄子。庄子清静无为,不求名利,但生死的思想为苏轼日后坎坷动荡的一生受益匪浅。

公元1056年,寒窗苦读,十几年后,四十七岁的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十八岁的苏哲离开眉山老家,不禁感慨,在这一届科考,群英荟萃,人才济济,堪称千年一遇科举第一版,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程颢、程颐,理学的创始人,还有写下横渠四句传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以及时年三十八岁的王安石。


这一届科考九人成了当代宰相,二十四人被宋史立传,堪称神仙打架。当时北宋文坛流行险怪,气色空洞浮华的文章,文采领袖欧阳修决心扭转这股风气。苏轼是幸运的,遇上了这位主考官。科举制度在宋代已十分完善。

为防止作弊实施,胡明志还有专人负责抄写,防止主考官认出考生笔迹。当时欧阳修看完苏轼的试卷,赞叹不已,理应评为第一。但欧阳修转念一想,如今天下能写出这样的文章,除了自己弟子曾巩外,恐怕无人能写出这种文章。如果将弟子曾巩排在第一,难免会落得徇私舞弊的口实。因此,为了避险,本营第一的试卷被定位了第二名,谁知道科考放榜后,欧阳修为之一振,作者竟然是苏轼。于是欧阳修将苏轼旧闻全部翻看一遍,更是惊赞不已。

在欧阳修的举荐下,苏轼文章惊艳整个宋朝,再加上苏轼、苏辙两兄弟一同中继,使父子三人一时风光无限。苏轼崭露头角后步入大宗官场,担任凤翔府判官。弟弟苏辙跋涉四百里,陪同他远送至郑州,最后与他怀着依依不舍告别。苏轼一生宦海沉浮,飘摇不定,无论身处何地,总是有天下何处,不为家的气势。


唯有在弟弟面前,他才展现出内心的脆弱和依赖。每一次与苏辙分离,都在他心头,激起无尽的思念。有人统计苏轼的诗词中子游这一次出现频率最高,达到了二百二十九字,而这正是苏辙的字行。

公元1063年,宋仁宗的驾崩,苏轼结束了在凤翔三年的任期,回到了京城。新上任的宋英宗早已耳闻苏轼的声名,欲将其提拔为翰林院学士,这相当于皇帝的亲信秘书。然而,宰相韩琦却反对此举,主张按常规考试选拔,让苏轼掌管格制止。苏轼知情后并未抱怨,反而心怀感激,认为韩琦是为他好,于是他参加了广告考试,以第三等的成绩入选,授职使馆。然而,苏轼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命运却开始多舛。在同年五月,苏轼的伴侣王弗不幸病逝,年仅二十七岁,留下了一个不到七岁的儿子苏迈。自十六岁起便陪伴在苏轼身边的王弗,成为他的贤内助。她聪慧而谦逊,举止优雅,经常在苏轼读书时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建议。苏轼对她的依赖根深蒂固,十年后的一夜,他梦见了王弗。在昏暗的灯光下,他提笔写下了凄婉的词作,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然而,不幸如同潮水一般接踵而至。第二年的四月,苏轼的父亲苏洵也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八岁。尽管英宗皇帝以及韩琦、欧阳修等元老重臣想要赐予苏家厚礼,但苏轼却谦逊地拒绝了。苏轼和苏辙兄弟抬着父亲的灵柩回乡,开始守孝。

公元一千零六十八年,三十三岁的苏轼结束了守孝期,而此时,他已经历经第三朝皇帝,二十岁的宋神宗继位后,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准备实施变法。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富国强兵,从动机和目的上看,这是无可厚非的。新法实施的第一个月,王安石就罢免了十四名御史,迅速清除了反对派的势力,打开了新旧两党激烈斗争的序幕。苏轼也即将面对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在宋神宗给予改革王安石专断专行的背景下,苏轼明知是以卵击石,还是忍不住要发声。他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就经济、军事和变法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显然,苏轼劝谏无法扭转大局。

王安石变法进行到第三年时,欧阳修选择辞官隐居林权。不久后,司马光也向朝廷递交了辞职信,隐居洛阳。公元一千零七十一,去年七月,苏轼抵达杭州担任通判。在江南绵绵细雨中,他倾听着百姓的哀怨与痛苦,只能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情。不久后,御史台的官员弹劾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言辞激烈,愚弄朝廷,并以他的诗集指责他基本朝政,犯下欺君之罪。随后,差官前来逮捕,苏轼,将他绑起来,押送至京城接受审判。

公元一千零七十九年腊月,苏轼被关押在北宋王朝御史台的监狱中。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乌台的黑狱从此成为苏轼的精神炼狱,使苏轼心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被关押了一百三十天后,经过各方面人为他说情,最终朝廷做出了判决,将苏轼贬黄州,任命为团练。

在逆境中的苏轼,内心逐渐变得从容,没有以往的焦虑与困惑,但在生活上,困境却悄然逼近,以为罪官的身份,苏轼没有俸禄,眼看就要面对无米之炊的窘境。他的头号铁粉马孟德千里迢迢赶来,马孟德向黄州太守徐君猷求情。苏轼家境困难,能否安置一块废弃土地供苏轼耕种?徐居游爽朗的答应下来,苏轼给土地取名为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至此,文人苏轼正式转变为农民苏东坡。

公元一千零八十一年,苏东坡开始了自己的农民生涯,有时他会到田间、水边、山野集市,与百姓们谈笑风生。他不分贵贱,与皇帝、农民、乞丐平等交往。他心怀大爱,城外的东坡地,毕竟属于官地,可能很快就会要收回。为了家人的生计,苏东坡决定前往购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突然间,一场暴雨如注而至,人们惊恐地躲避,唯独苏东坡没有退缩。雨过天晴之际,苏东坡浑身湿透,悠然吟唱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如同定风波中所言,他将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纳入自己的生命。正是那些痛苦和折磨,让他领略舞蹈也无风雨,也无情之中的喜悦。公元一千零八十二年,苏东坡在赤壁前面对惊涛拍岸的江水,写下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悟出了万物运行变化的奥秘。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无论是伟人还是普通人,终究只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