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百科 >

论语史鉴:至诚如神宫之奇

时间:2024-12-29 09:25:21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诈:欺也!从言从乍,乍从耒,原义指耕作,是“作”的初文。言乍结合意为通过语言的运作来欺骗别人。

如《吕氏春秋·务本》:“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尔雅》:“诈,伪也。”《左传·宣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说苑·贵德篇》:“巧诈不如拙诚。”

恶劣的行为也称诈,如《荀子·脩身》:“匿行曰诈。”《荀子·富国》:“掎挈(jǐ qiè)伺诈。”意为:指抓住人家过错,等待机会来陷害。

诈也指冒充,如《史记·陈涉世家》:“诈自称公子。”《资治通鉴》:“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死人在入殓前突然站起来的奇怪现象叫诈尸。

逆诈指逆料,逆诈即事先即猜疑别人存心欺诈。钱穆曰:“人未必以诈待我,我先逆以为其诈,是为逆诈。”



亿:安也!最早见于《说文》中的小篆,由“人”、“言”、“中”和“心”构成,表示心中的想法用语言都说出来了,原义指安心,如《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心億则乐。”

又如《左传·隐十一年》:“寡人惟是一二父兄,不能供亿。”供亿,谓供其匮乏,使之安也。

亿后来延伸出了全部的含义,整个字的意思是全部的人,由此成为特大的数目单位。

如《礼·内则》:“算法,亿之数有大小二法。小数以十为等,十万为亿,十亿为兆也。大数以万为等,万至万,是万万为亿也。”

亿也通臆,指料度,如《左传·襄二十五年》:“不可亿逞。”《论语》:“亿则屡中。”

亿不信就是亿料他人不守信,钱穆曰:“人未必对我不信,我先防其或不信,是为‘亿不信’。”

张居正曰:“逆亿,非诚心待人之道也。”



抑:反语之辞,此处指如果别人有欺诈和不信任的情况。

觉:悟也!始见于战国文字,从学省从见,见,表示看见、发觉。学,学有明悟义,学亦声。觉的原义就是醒悟、明白。

如《书·说命》:“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意为:傅说之所以能“有获”,能在不知不觉中具备了“德修”,就在于他能始终如一地“典于学”,通过阅读古代典籍去治学。

《左传·哀公二十一年》:“公及齐侯、 邾子盟于顾 。 齐人责稽首,因歌之曰: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

《齐人歌》意为:鲁国人的过错几年了都还没觉悟,使我们发怒。他们只拘泥于儒家礼节,造成了两国的怨恨。



觉又引申发现、觉得,感觉,如《公羊传·昭三十一年》:“叔术觉焉。”《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大梦也。”

《前汉·高帝纪求贤诏》:“有而勿言觉免。”注:发觉者,免其官。

觉又指正直,如《左传·襄二十一年》:“夫子觉者也。”

佛教中,觉也指佛,如《姚崇传》:“佛者,觉也,在乎方寸。”《魏书·释老志》:“浮屠正号曰佛陀,华言译之则谓净觉。”

表示睡醒时,读作jiào。如《诗·王风》:“尚寐无觉。”

先觉指及早察觉。谢氏曰:“贤者于事,能见之于微,谓之先觉,如履冰霜可以知坚冰也。”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不随便猜疑别人有欺诈动机,不无根据地猜测别人不诚实,但临事而对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却能及时觉察,这才是贤人啊!”

孔子曾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坦坦荡荡,正直善良,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是以己度人,不随便猜疑。自多诈,则恒逆诈,自多不信,则恒亿不信。

但是不怀疑欺诈不等于别人就没有欺诈,君子洞察于事,精明于人,能防止小人加害于己。

孔安国曰:“先觉人情者,是宁能为贤乎,或时反怨(冤)人。”从推测、从亿度那里得到的所谓先觉,叫妄想。真正的先觉,是智慧。



《中庸》有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怎样才能至诚呢?《大学》里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格除外物的干扰就能知至,知至后就能意诚了。正如曾国藩说:“一念不生是谓诚”。

格了各种念头以后,清净心到了极处,就可以有前知了,对很多事情就看得很清楚了,就如《中庸》讲的“至诚如神”了。

佛家说:“你用妄心看境界,境界就是妄境,心境是一如的,心就是境,境就是心。”愚人除境不除心,智人除心不除境。

诈和欺、罔都是骗,但又有区别,孔子曾说:“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欺是出于“义”的动机而被骗,罔是出于贪欲而被骗,诈是因为自己的无知而被骗。

所以:君子可欺,唯可欺,方为君子!容易被罔的是小人,容易被诈的是鄙夫。



至诚如神宫之奇

宫之奇,春秋时期政治家,虞国辛宫里(今山西省平陆县)人。他明于料事,具有远见卓识,忠心耿耿辅佐虞君,并推荐百里奚,共同参与朝政,对外采取了联虢拒晋的策略,使国家虽小而强盛。

春秋时期,各国攻伐不止,晋国与虞国为邻,早有吞并虞国之心,但因虞国和虢国是很好的盟国,无隙可乘,所以始终未敢轻举妄动。

有一年,晋国大夫荀息请求用屈地出产的良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

晋献公说:“这些东西是我的宝物啊” 荀息回答说:“如果能向虞国借到路,这些东西就像放在国外库房里一样。”



晋献公说:“宫之奇还在虞国。”荀息回答说:“宫之奇为人懦弱,不能够坚决进谏。况且他从小同虞君一起长大,虞君对他比较亲昵。即使他进谏,虞君也不会听从。”

于是,晋献公派荀息去虞国借路,说:“冀国无道,从颠柃入侵,攻打虞国溟邑的三面城门。冀国已经被削弱,这也是为了君王的缘故。现在虢国无道,在客舍里修筑堡垒,以侵袭敝国的南部边邑。我们敢请贵国借路,以便向虢国问罪。”

虞公同意了,并且请求让自己先去讨伐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君,虞君不听,于是起兵伐虢。这年夏天,晋国大夫里克、荀息领兵会同虞军攻打虢国,灭掉了下阳。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虞之与虢,唇之与齿,唇亡则齿寒。”

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是我们的同宗,怎么会谋害我们?”

宫之奇回答说: “太伯和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太伯不从父命,因此没有继承周朝的王位。虢仲和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当过文王的执政大臣,对周王室立下过功勋,记载他们功绩的盟书在盟府里保存着,晋国将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能有什么爱惜?”



宫之奇继续说:“再说,晋国爱虞国,这种爱比桓叔和庄伯的后人对晋国更亲近吗?桓叔和庄伯的后人有什么罪过,而晋献公把他们都杀掉了,不就是因为他感到他们是一种威胁吗?至亲的人因为恃宠而威胁到献公,而且还要把他们杀掉,何况一个国家对他的威胁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洁净,神明一定会保佑我。”

宫之奇说:“我听说过,鬼神不随便亲近哪个人,只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对人不分亲疏,只帮助有德行的人。’还说:‘五谷祭品不算芳香,只有美德会芳香四溢。’”

宫之奇继续说:“《周书》上说:‘人们的祭品没有什么不同,只有有美德的人的祭品神才会享用。’照《周书》这么说,君主没有德行,民众就不会和睦,神明也不会享用他的祭品。神明所依凭的,在于人的德行。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用他的美德向神明进献祭品,难道神明会不享用吗?”



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并说:“虞不腊矣!”虞国不能举行年终的腊祭了。

当年冬天,晋军灭亡虢国,虢公丑逃到京师,晋军凯旋回师,并驻扎在虞国,然后乘其不备,发起突然袭击,轻而易举地将虞国灭亡,虞君及大夫百里奚被俘。

晋献公把他们作为女儿秦穆姬的陪嫁,但没有废除虞国的祭祀,并把虞国的贡物归于周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