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百科 >

寒食节—慢慢被遗忘的传统节日

时间:2025-01-08 09:50:02

如果我说在古代最大的祭扫日不是清明节,而是寒食节,你会相信吗?

还别不信,在古代的大部分朝代,第一大祭日都不是清明,而是清明节前的寒食节。寒食节在冬至后的105天,所以又称“百五日”“一百五”按照正常农历算法,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寒食节,顾名思义,就是吃凉食冷物的节日。传说是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


寒食节来源于“介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流亡他国如果我说在古代最大的祭扫日不是清明,而是长达十九年,生活十分艰苦。


跟随他的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最困苦的时候,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重耳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感恩,封赏所有跟着他流亡在外的随从,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还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讨厌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带着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己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寻找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晋文公没有办法,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亲出来。谁知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其实它的由来远比这个故事更早。


在远古时期,人们保存火种的办法还不够安全有效,加上春天多雨、多雷,很容易就会熄灭或者引发山火,因此人们专门定下了一天用来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在这一天,要熄灭全部的火种,然后重新制备新的火种,谓之“禁火”与“传新水”

禁火后并不是马上就能传新火的,史书上记载的间隔短的有三日,长的有七日,甚至一个月,在这期间,人们只能吃冷食。这些冷食都是提前准备好的,有些还会在祖先灵位前祭祀一番再吃。


到了春秋时期,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被融入寒食节中,逐渐掩盖了寒食节本来的来源


到了汉代,山西甚至规定寒食节禁烟火一个月,后来是曹操下令取消了这个习俗。


到了隋唐时期,留下的史料增多,我们也能看到寒食节时的众生百态。唐代韩翃有诗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正是在讥讽寒食节全国禁烟火,但得宠的权贵却能无视禁令点蜡烛的现象。


但由于清明距离寒食节很近,人们常常把扫墓延至清明,唐朝时规定清明为正式节日,直到宋元时期,寒食与清明逐渐合二为一。


寒食节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祭扫坟墓,因为我国古人非常重视祭祀祖先。并且之后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翔、牵勾、斗鸡等风俗,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注意寒食节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到了现在,好多人只知清明节.不知寒食节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说的就是清明节肃穆的气氛。自古以来,追思先人在我们心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传承不息。祭祖扫墓是清明节那天最重要的活动,以寄托我们的哀思,现在中国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年轻人也要多多学习文化知识,缅怀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