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百科 >

“拗相公”隐居“谢公墩”,王安石的故事

时间:2025-04-06 14:54:20


王安石是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大家,却又是一个十分固执的人,人送外号“拗相公”。晚年隐居在金陵(今南京)一个叫“谢公嫩"的地方。这谢公墩在钟山与金陵之间的半道上。王安石的私宅就在谢公墩的前面。



谢公墩又名“谢安墩”。在东晋的时候,丞相谢安和大书法家王羲之曾登过此墩,所以就有了谢公墩这个名字。

王安石既住在谢安墩的前面,他的名字又恰恰和谢安的字号相同,于是他就做了一首七言绝句,吟咏这件偶然巧合的趣事:

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

意思是说:我的名和你谢安的字偶然一样,我的屋、你的墩都在我的眼前。你走了,我来了,这墩该属于我,不应再随着你谢安而姓“谢”了。言外之意,它应该姓我王安石的“王”字了。

“谢公墩诗”表现了王安石诙谐幽默的一面。然而,对于一个事业心很强的改革家说来,闲居无疑是苦闷的。王安石生性好动,是坐不住的人,骑驴出游便是他常用来消遣的一种方式。

王安石饲养着一头小驴,每天吃完早饭,必定骑驴出外游览,要么到蒋山,信步山中,观赏景致,要么到定林寺说佛论道,纵谈古今,要么去会会友人,要么去访访农家……常常在晚霞似锦的时候才赶回来。

一次,一个叫王巩的人去拜访王安石,见他正骑驴出门,一个佣人牵着驴往前走。王巩问牵驴的佣人:“你带相公去哪儿呢?”

佣人回答说:“我在前,就随我走,我在后,就听凭驴走;或者相公要停,就停下来。停下之后,相公或坐于松石之下,或访于田野之家,或进入寺庙之中。每次出去,定要带着书,有时在驴背上读,有时休息时看。至于吃的东西,预先就用口袋盛十几块讲,相公吃罢我吃,我吃罢,就将剩下的喂驴。有时,田野之家给送些饭来,相公也吃。所以相公骑驴出门,总是随心所欲的。


王安石晚年在金陵,每当签署姓名的时候,总急匆匆地签个“石”字。他写“石”字,初画一横,再向左引脚,中间常作一圆圈。因为他性子特别急,所以圆圈大都画得不圆;再加上他写那一横一撇,老爱一笔带过,因而所成的字形竟与“反”字极相仿佛。为此,有人悄悄地议论他签的是“反”字,不是“石”字。王安石听说后,再写的时候,就特别留意了。

他除了骑驴、读书、访友打发日子以外,也常写些反映田园风光的秀丽的小诗,用以自娱。有一次,他访友归来,一进村,便被初夏农家的盛景所感染,顿时思绪如潮,诗兴大发,急欲挥笔作诗。可是要回家还得走一段曲径,须经过邻居湖阴先生(王安石的朋友杨德逢的号)的宅子,再绕过一条小溪,一时半会难以到达。为此,他心中十分惋惜。说来也巧,其时湖阴先生恰恰立在门首,他见王安石兴冲冲走来,口中还念念有词,知道他诗兴又发了,便立即邀他进宅,马上为他磨墨。谁想,还没等纸张铺开,王安石就已急不可耐了,他抓起笔,蘸饱了墨,竟飞快地在墙上写下了一首七绝: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就这样,一首流传至今的名作《书湖阴先生壁》,便产生了。

湖阴先生当时看了,啧啧 赞道:“诗中见画,画出如照,山村之景,尽入诗中。”

王安石一听,连忙道:“岂敢,岂敢!只因思溢难阻,如乳欲滴,以致玷污了先生白壁。”说是这么说,他当时心中恐怕确也是美滋滋的呢!

王安石不但是一代改革家,还是一代奇人,怪人,隐士。可惜宋神宗死得早,改革触及到太多既得利益者的既得利益,后继者们又将之扭曲变形,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