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二霸主晋文公,大器晚成,传奇而励志的一生
波诡云谲、狼烟四起、诸侯争霸、群雄并起的春秋战国时代,给中国历史画上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崛起与称霸天下最惊心动魄,可歌可泣,那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历史画卷不仅仅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且还给后世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五霸称霸天下的先后次序: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不过春秋五霸还有另一种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无论哪一种版本,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最无可争议的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小白)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九合诸侯,平定宋国内乱,北击山戎,南伐楚国,首先成为春秋时期中原的第一代霸主。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无可争议的第二个霸主,其文治武功卓著,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与齐桓公齐名,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22任国君。其父为晋献公,母亲为狐姬。
在春秋五霸之中,晋文公的一生最曲折离奇,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可谓九死一生。
当晋献公还是世子的时候,晋文公已经成年。当晋武公去世,晋献公继位的时候,重耳已经21岁。骊姬之乱后,重耳被迫流亡翟国,后来辗转五鹿(卫国领地)、齐、卫、曹、宋、郑、楚、秦等国。多次被追杀,历经长达19年的逃亡生活,历尽艰辛,备受磨难,仍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直到62岁才当上国君,在位时间虽然仅九年,就完成了别的君主终其一生都无法完成的霸业。
晋文公跌宕起伏的一生:
一.骊姬之乱,被迫逃亡。
晋文公之父晋献公,姬姓,名诡诸。是晋国第19任国君,晋武公之子,在位26年。晋献公的名字诡诸,就是因为其父晋武公活捉戎狄首领诡诸,因而得名。
晋献公也是一代雄主,在位期间,攻灭骊戎、耿国、霍国、魏国,击败狄戎,复采用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国、虢国,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晋献公最初娶贾国女子为妻,但未生子女。后与齐姜(齐桓公之女)生下儿子申生和女儿伯姬,也称穆姬(后来由于嫁给秦穆公做夫人,所以叫穆姬)。
翟国狐氏有两个女儿同嫁晋献公,姐姐大戎狐姬生晋文公重耳,妹妹小戎子生夷吾,重耳年长于夷吾。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攻打骊戎的时候,骊戎求和,纳其二女于献公。晋献公得到了骊姬和她妹妹少姬。骊姬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智计千条,诡诈多端,妖同妲己。由于年轻貌美如花,晋献公对两姐妹十分宠爱。一年后,骊姬生一子,名曰奚齐。又一年后,少姬生一子,叫卓子。
晋献公十一年,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作为嗣君。当时申生已经立为世子,无故变更,恐怕群臣不服。于是与优施暗中勾结,使用夺嗣之计离间三公子。所谓夺嗣之计就是:以封疆为名,使三公子远远出镇,然后居中行事。骊姬派人劝说晋献公让太子申生驻守曲沃,重耳、夷吾分别主蒲城、屈地。而奚齐和卓子仍在国都。
晋献公二十一年,骊姬又使用阴谋诡计:用蜜蜂计(头发上粘些蜂蜜,招蜂引蝶,让申生来驱赶蜜蜂,诬陷申生调戏自己。故意让晋献公远远观望,误以为是在调戏骊姬),以及肉中放毒等计谋诬陷太子申生。在骊姬的步步紧逼下,申生不堪陷害,百口莫辩,选择自尽。
随后,骊姬又开始设计诬陷另外两个公子。骊姬半夜向晋献公哭诉:妾闻重耳、夷吾,实同申生之谋。申生之死,二公子归罪于妾,终日治兵,想要偷袭而杀妾,以图大事,君不可不察!晋献公不信。翌日早朝,近臣报:重耳、夷吾二公子来觐见,已至关;听说太子申生之变后,立刻都又返回辕门去了。晋献公觉得:不辞而别,必为同谋。于是下令捉拿二公子。
晋献公派勃鞮去讨伐蒲城,狐突以为在诸公子中重耳最有贤德,有意让他的儿子狐偃追随重耳。并让他赶快到蒲城,暗中告知重耳协助他逃跑,得知消息,重耳仓皇出逃到翟国,夷吾逃到梁国。
二.重耳在外逃亡19年,九死一生,颠沛流离诸国。
重耳在赵衰、狐偃、介子推、颠颉、魏犨、胥臣等人的帮助下,一起逃亡到翟国。在那里翟人送给重耳两个姑娘,重耳娶了一个叫季隗的姑娘当老婆,把另一个赐给赵衰。
晋献公26年(前651年),晋献公去世。在托孤大臣荀息的支持下,奚齐继位,骊姬为国母。支持申生做太子的晋国卿大夫里克和㔻郑父很早就对骊姬乱政十分痛恨,奈何晋献公十分宠爱她,也没有办法。如今晋献公去世,他们趁机作乱把奚齐刺杀在晋献公的灵堂之上。后来,荀息又立卓子为君,也被里克克等人杀死,又将骊姬活活鞭死。并派人到翟国,准备拥立重耳回国做国君。重耳贤德推辞掉了不愿回去。
没办法,里克只好派人到梁国接夷吾回国当国君,夷吾欣然接受。但是,夷吾的谋臣认为其中是不是有诈。不让国内的公子当国君反而来请国外流亡的公子,即使回去了也不能让人信服。为了稳妥其间,夷吾许诺如果能在秦国的支持下当上国君,答应割让河西五城之地给秦国,并允诺把汾阳之邑封于里克。
前650年,夷吾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国即位,称晋惠公。然而,夷吾当上国君后,言而无信,当初给予秦国和里克的许诺都推脱不兑现。
前644年,晋惠公怕晋人依附重耳当国君,于是又派勃鞮第二次追杀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