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三苏”是谁?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苏洵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是北宋的杰出散文家。他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苏洵的散文作品,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充满了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苏洵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
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约于此年苏洵开始读书,学习断句、作诗文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
北宋天圣六年(1027年),苏洵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程氏时年18岁。
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苏洵尚未发奋读书,终日嬉游,程夫人生长女但未满一岁夭亡。
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苏洵仍未发奋读书,其父“纵而不问”。
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生长子:景先。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老泉自序二十五岁,始知读书。程夫人生次女。
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苏洵发奋读书,立下壮志。程夫人生-幼女,因排行第八,古称“八娘”。

苏八娘像(AI生成)
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在家继续发奋读书。程夫人生次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苏洵去京师礼部考取进士,未被录取。
北宋景佑五年(1038年),苏洵次年又举茂才异等不中,返回家中,继续闭门苦读。长子景先年仅八岁而亡。
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苏洵居家竭力苦读,考究古今治乱得失。程夫人生幼子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苏洵在家读书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并教授苏轼读书。是年苏洵次女病亡。
北宋庆历七年到至和二年(1047年到1055年),苏洵的幼女“八娘”在舅父(公公)家遭受虐待,苏轼的表兄也就是八娘的丈夫助虐,忧愤而死,苏洵苏轼苏辙与程浚及程之才断绝来往。

苏轼像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陈州(今河南)项城县令姚辟一同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
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七月,日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试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八月苏轼苏辙参加制科考试及殿试。九月苏轼被任命大理评事,苏辙被任命秘书省校书郎。十一月苏轼辞别父亲去凤翔赴任。

苏辙像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太常因革礼》编撰完成。苏洵所著《易传》尚未完成即病重,命子苏轼述其志写完《易传》。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师,时年58岁。六月具官船载洵由苏轼苏辙扶护出都城,苏轼妻(王弗)-灵柩亦随载而行,自汴入淮溯江而上抵江陵,十二月入峡延水路于第二年四月护丧还家,十月二子尊父命于其母合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