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百科 >

卧薪尝胆背后的故事:勾践灭吴的战争

时间:2025-03-29 10:16:40

简介

勾践灭吴是古代战争中以弱胜强、以小灭大的一次比较典型的战争。其特点是:(1)吴越双方在最初时期实力相差很大;(2)勾践灭吴的准备时间较长,经过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3)勾践所采用的斗争方法很多。研究这一专题,主要探讨小国怎样转弱为强。转败为胜和较为强大的国家怎样遭到复灭的一些历史教训。

第一节 吴越矛盾的形成

吴越两国都是在晋楚争霸接近尾声的时候,在长江下游先后发展起来的。

在吴王寿梦时代,晋国竭力联吴制楚,吴国在实力得到发展以后,就不断侵入楚国,并向越国多次进行掠夺性的战争。到周王五年(前515年),吴王阖闾执政,任用逃亡到吴国来的楚国贵族伍员(伍子胥)、伯嚭,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国力更加强盛,于是野心更大,企图争霸中原。他与伍子胥等谋议,策定了“西破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争霸战略,拜命伍子胥修建姑苏(今江苏苏州市)城,以加强防御力量。

越国在今浙江北部地区,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国境狭小,居民稀少。由于与中原诸国接触较少,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较吴落后。在越王允常时(前519一前497年),楚国为了联越制吴,积极扶植越国,越国就很快地发展起来了。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阖闾亲率大军攻楚。越王允常为了报复吴国过去的多次掠夺,乘吴国国内空虚时,偷袭吴都姑苏。阃间抽兵回救,允常自知力不能敌,就主动撤兵,从此吴越的矛盾就更加尖锐了。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越王允常病死,其子勾践继位,重用楚人文种、范蠡,革新政治,国力日强。阖闾为了“南服越人”,就亲率大军攻越。檇李(今浙江嘉兴附近)一战,被越军战败,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即位,继承争霸遗志,积极准备出兵攻越。越王勾践为了先发制人,于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出兵攻吴。两军战于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椒山),因吴军实力较强,越军战败,损失很大,只剩五千人,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吴军乘胜追击,占领会稽,包围了会稽山。

越国在这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大夫范蠡提出暂时屈辱求全的策略:卑辞厚礼向吴求和,如果不许,再亲自到吴国做人质。

勾践采纳了范蠡的建议,一面准备死战,一面派文种去向吴王夫差求和,以美女、财宝疏通吴太宰伯嚭,要他劝说夫差允许越国作为吴的属国;拜说明如不许求和,“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烧)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当时吴国对存越、灭越,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伯嚭认为:“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伍子胥则坚决主张:“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文种)、蠡(范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夫差争霸中原心切,说道,我将北上与齐争霸,可以许越议和,你们不要达背我的意图。越国既已改悔,又何必苛求;如果依然为敌,我再消灭它。于是许越国请和,率军回国。

吴越矛盾的形成,是当时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吴越两国政治、经济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和两国统治者的掠夺本性,是吴越矛盾产生的内在原因。晋的联吴制楚和楚的联越制吴,是吴越矛盾产生的外在原因。

第二节 勾践灭吴的战略准备

勾践自会稽战败向吴求和后,越国实力受到严重损失,军队伤亡,经济破坏,人民也有不满情绪;国虽未亡,勾践的统治力量却已大大削弱。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就很难达到复国灭吴的目的。勾践为了笼络人民和解除夫差对越国的顾虑,便向全国百姓宣告说,“寡人不知其力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改)”。接着又把国内事务分别托付诸大夫负责管理,亲去吴国臣事夫差。在吴三年,由于能卑事吴王、贿赂伯嚭,终于取得夫差的信任,被释放回国。

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他不再迷信龟卜,广开言路,先后接受了范蠡、文种、计倪等诸大夫的建议,改革内政,充实国力,麻痹、削弱敌人,积极进行复国灭吴的准备工作。其主要措施,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 对内方面

1.“选贤纳谏”。勾践接受了过去不听劝谏、坚持先出兵攻吴、因而遭到失败的教训,回国后选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作为辅佐。凡复国灭吴的战争准备中有关内政、外交的各项措施,他都虚心倾听意见,择善而从,因而在决策上比较正确。同时,勾践的这些措施,既巩固了他的统治,也收到笼络人心的效果。

2.争取民心。会稽战败后,越国的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生产下降,人民既要担负对吴国的长期贡赋,又要担负越国统治者的徭役赋税。双重剥削使人民的生活更加贫困,阶级矛盾就日益暴露。勾践为了缓和人民的不满,争取民心的归附,在去吴国之前,对全国人民进行了一些安抚工作。如“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在归国之后,又积极改革内政,不与民争利,不妨害生产,减轻刑罚,薄收赋敛。这些措施,对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团结越国人民,起了一定的作用。

3.发展生产。越国的生产本来就落后于吴国,经过战争的破坏,民生凋敝,更可想见。越国君臣为了充实国力,复国灭吴,就从发展生产着手。文种领导百姓开荒种地,勾践又“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彩,······与百姓同其劳”。

越国君臣的这些做法虽然是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的一种权术,但在鼓励人民积极生产和促进经济迅速发展方面,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4.奖励生育,怜恤孤寡。勾践为了增加人口,下令全国,奖励生育,规定壮年男子不得娶老妻,老年男子不得娶少妇;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父母都有;孕妇生育要报告地方官吏,官家派人助产,对所生子女,国家给予奖励;同时对于生活困难的人和孤儿寡妇,国家也给予补助或代养。这样,几年之后,人口就逐渐增多了。

5.筑城立廓,训练军队。勾践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派范蠡修筑被战争破坏的会稽城廓,以防吴军再次进攻。他又编设里闾(地方行政组织),以便于动员和教育人民,征调兵员,组织军队;并用厚赏、严刑和提倡好勇的办法来训练士卒,借以激励士气。因此,勾践组成了一支具有坚强战斗力的军队,作为复国灭吴的基本力量。

勾践这些整顿内政、富国强兵的措施,经过了九年的艰苦努力,基本上改变了力量对比,不但为战胜吴国准备了必要条件,也为尔后称霸中原打下了物质基础。

二 对外方面

越王勾践在整顿内政的同时,对吴又采取了麻痺、腐蚀、削弱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麻痹夫差的思想。不断送给夫差优厚的礼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对越国的戒备;贿赂吴臣,博得他们的同情和帮助。

2.破坏吴国的经济。用高价收买吴国的粮食,使粮价高涨,造成吴国粮食的困难。

3.腐蚀夫差的意志。送美女给夫差,使他沈溺女色,分散精力。

4.消耗吴国的资财。采集良材,选派巧匠,送给夫差,使他兴土木,修宫室,消耗吴国的人力、物力。

5.离间吴国的内部。使夫差对阿谀逢迎的臣子偏听偏信,对直言劝谏的臣子更加疏远,以挑起其内争,破坏其团结。

上述策略,是陆续付诸实施的,所以没有引起夫差的怀疑,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如周敬王三十三年(前487年),勾践派人砍伐树木,加工雕刻,选派良工巧匠,送给夫差,夫差就大兴土木,扩建姑苏台,五年才完成。周敬王三十五年(前485年),又选美女西施、郑旦,加以训练,送给夫差。夫差很高兴,认为勾践贡献两个美女,是忠心臣服于吴国的明证。伍子胥一再劝谏,夫差全不理朵。在他看来,勾践已邂心悦诚服,对吴威胁不大,吴国争霸的对象主要是北方的齐晋两个大国,而不是弱小的越国。为了表示自己对属国的宽大,还把土地封给勾践。

勾路商间吴国内部团结的工作也很成功。吴国当时两个执段大臣意见极不一致。伍子胥坚决主张灭越以消除后患,伯嚭则竭力主眼存越而北上争霸。勾践常常贿赂伯함,要他在夫差面前替越国说好话。为了使伯嚭得到夫差的信任,又经常给夫差送礼,卑躬屈节地表示臣服,使之深信不疑。夫差北上争霸,勾践还派兵相助,表示忠心。伍子胥却处处反对伯嚭,夫差就认为伍子胥有意阻挠争霸,不听他的谏阻而北上攻齐。伯嚭于攻齐胜利回国后,又从中挑拨,夫差非常激怒,迫使伍子胥自杀了。

勾践在对内对外的各项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后,就急欲攻吴。逢同认为国力尚不充足,仍须继续秘密准备,暗与晋、齐、楚三国加强联络,而在表面上对吴国还是恭顺,以助长其骄傲,使之与晋、齐、楚为敌,等吴国的力量消耗后,再乘势击破它。逢同这一建议,不但在政治上、外交上指出了越国应该争取与国、孤立吴国,而且在军事上也指出了应先促使夫差进行争霸战争,然后乘其疲惫而攻之。他的考虑是全面而周密的。归纳起来,勾践主要是采取了壮大自己、削弱敌人、争取与国、伺机灭吴的总方针。这是以当时国外形势和吴越双方的基本特点为基础,经过全面考虑后所作出的决策,因而是符合客观情况的。

第三节 夫差北上争霸

吴国在阖阊败楚、夫差服越之后,领土得到扩张,国势日益强盛。夫差因胜而骄,就急于实现其以武力威胁齐晋、称霸中原的战略,于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年)率兵攻陈,次年攻鲁,慑服了附近的小国,为争霸开辟了道路。他又征调大批民工在邗(今江苏江都附近)筑城,作为北上的基地;开凿邗沟(今扬州至淮安的一段运河),沟通江淮,以利军运。

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年),夫差闻齐景公死,国君新立,大臣争宠,就出兵北上攻齐。伍子胥会劝谏说:“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愿王释齐先越。”但夫差争霸心切,急于求成,认为越已臣服,顾虑不大,便率军北上,击败齐军于艾陵(今山东泰安东南)。战后,夫差更加骄傲轻敌,认为只要最后压服了晋国,就可取得中原霸权。于是又征调大批民工,在邗沟基础上修筑黄沟(自淮河通济水),使吴国的军事运输,自长江直通黄河。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夫差约晋定公和各国诸侯到黄池(今河南封丘南)会盟。太子友劝谏说:“吴悉境内之士,尽府库之财,暴师千里而攻之;夫吴徒知逾境征伐非吾之国,不知越王将选死士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屠我吴国,灭我吴官,天下之危,莫过于斯也。”但夫差始终轻视越国,认为中原霸权垂手可得,不应坐失良机,就派太子友和王孙弥庸、寿余姚等人率老弱军队一万人留守姑苏,自率精兵三万人,北上黄池会盟。

从夫差的争霸战略来看,吴国的经济基础与政治目的是不相适应的。吴国是偏居长江下游的新兴国家,经济基础尚不巩固,而夫差却要进行超过力所不能及的争霸战争,只从主观愿望出发,认为单凭军事力量即可征服各国,做中原的霸主。他不恤民力,连年用兵,终使民疲财竭;又不听伍子胥、太子友的劝谏,空国远征。这样,就给了越国以可乘之隙。

第四节 勾践灭吴战争经过

一 袭击姑苏:第一次进攻(参看附图一)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夫差刚率全国精锐北上黄池会盟,越王勾践就想出兵攻吴。范蠡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他分析说,“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精兵从王,国中空虚,老弱在后,太子留守,兵始出境未远,闻越掩其空虚,兵还不难也”,劝勾践暂缓出兵。数月之后,估计吴军已到黄池,勾践便调集越军四万九千人,分兵两路,一路由范蠡、后庸率领,由海道入淮河,切断吴军自黄池的归路;一路由大夫畴无余、讴阳为先锋,勾践自率主力继后,从陆路北上直袭姑苏。

吴太子友率兵到泓上(今江苏苏州西南横山)阻止越军进攻,他感到精锐部队已全部北上黄池,实力不足,主张坚守待援,派人请夫差回军。吴将王孙弥庸轻视越军,不听太子友的调度,自引五千人出战,击败越军先头部队,俘虏了越大夫畴无余、讴阳,取得小胜,更加轻敌。次日,勾践主力到达,发起猛攻,击败吴军,俘太子友等,乘胜进入吴国的国都姑苏,俘获大批物资,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

夫差在黄池正与晋定公争做霸主,听说越军袭破姑苏,太子被俘,恐怕影响霸业,就一连杀掉七个来报告情况的人,封锁这一不利的消息,并用武力威胁晋国让步,勉强地做了霸主,急忙回军。由于长期远征,兵疲民困,国内空虚,夫差感到立即反击越军没有胜利把握,就在途中派人向越求和。勾践“自度亦未能灭吴”,允许和议,撤兵回国,暂时结束了这次战争。

袭击姑苏是勾践自会稽失败以来对吴所发起的第一次攻势。这次战争的胜利,达到了以下三个目的:(1)摆脱了对与国的臣属地位;(2)破坏了吴国的经济,歼灭了吴军留守姑苏的兵力(一万人),削弱了吴国的军事力量;(3)利用俘获的吴国资财壮大了自己,提高了战胜吴国的信念。

勾践取得胜利的原因,主要是乘虚待隙的战略指导的正确。根据当时的情况,越国的军事力量虽然有所增长,但与吴军比较起来仍然处于劣势,非乘虚待隙,不能造成劣势中的优势。如果过早发起进攻,势必引起夫差中途回军,形成主力决战,万一失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准备,将会前功尽弃,这是越国君臣不能不慎重考虑的。他们分析了形势,正确地掌握了乘虚待隙的进攻时机,等吴军远离国境才集中兵力突然袭击,把胜利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从打法上说,又能水陆拜进,密切配合,攻城阻援,直袭姑苏,因此,消灭了吴军一部兵力,初步转变了力量对比和优劣形势。

二 笠泽之战:第二次进攻(参看附图二)

夫差向越求和后,由于连年战争,生产遭到破坏,经济消耗很大,国内又闹灾荒,民困财竭,感到一时还不能对越报复,就“息民散兵”,企图恢复力量,待机再举。文种当时就对勾践说:“今罢师而不戒,以忘我,我不可以怠。”勾践同意文种的看法,就更加紧准备。这样,夫差的“息民散兵”并未起到误敌作用,反因军队散而不集,给了越国以可乘之机。到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越国实力较前更为强大。文种认为此时吴国大饥,人民多就食于东海之滨,姑苏空虚,这正是进攻吴国的大好时机。如果夫差以不战为可耻,先以其国都现有兵力与我决战,我就可以击败吴军,拜占领吴地,待其远方军队来到时,已不及相救了,而且我还可以用御儿(今浙江嘉兴)的部队来对付它;如果夫差怒而再战,我也可以迫使夫差出奔他国;如果夫差不战而求和,我也同样可以取得厚利而归。勾践采纳了这个建议,准备大举攻吴。

吴国虽然“息民散兵”,有隙可乘,但毕竞是一个称霸中原的大国,军队也有战斗经验,国都还有一定的精锐守备部队。要击败这样的敌人,对越国来说,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为了争取胜利,勾践在出征之前,作了周密的动员组织工作。下分动员全国人民从军,鼓励父兄欢送子弟出征;勉励出征者为国复仇,留乡者安心生产;规定独子及体弱有病者免服兵役,兄弟二人以上的留一人在家奉养父母。这些措施,取得了人民一定程度的支持,所以“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五天就组织成军。这些记载不免有些夸大,未可尽信,但也可说明勾践这些笼络人心、迫使人民为其效死的办法,确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勾践在出师攻吴时,还宣布吴王夫差的罪状,说他修建姑苏台,开掘池沼,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拜以“余(我)来为民诛之(除害之意)”号召吴国的人民反对夫差。

三月,勾践进军到笠泽(苏州东南的吴淞江),夫差也率领姑苏所有的精锐部队迎击越军。吴军在江北,越军在江南,双方夹水而阵。勾践把部队分为三军,使左右两军在沿江上下游各距中军五里之处,利用夜暗渡江。到江心时,金鼓齐鸣,进行佯攻。夫差误认为越军两路进攻,也分兵两路迎战。勾践乘机率中军掩旗息鼓,潜行渡江,出其不意地从中央袭击吴军,左右两军也乘势夹击,吴军混乱溃退,越军乘胜猛追,再战于没(今苏州与吴淞江之间的小地名),三战于郊(今苏州郊区)。三战皆捷,大败吴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占领了吴国很多的土地。

笠泽之战仍是一次突然性的进攻。勾践在吴越议和之后,利用吴国“息民散兵”的机会,集中兵力,击其不备,使吴军陷于被动不利的境地,在战略上再次表现了乘虚待隙的特点。笠泽之战又是历史上比较早的一次河川进攻战。越军选择的渡河时间是夜间;运用的渡河进攻方法是两翼佯渡,调动敌人,乘其空虚,中央突破;兵力使用是集中精锐部队于主要突击方向上;突破后又继续扩张战果,不给吴军以恢复整顿的机会。这正是《孙子·虚实篇》上所说的“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越军由于战略指导上的正确,因而获致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敌强我弱的形势。

三 围困姑苏:第三次进攻

勾践在笠泽之战胜利后的第三年,即周元王元年(前475年)又出兵攻吴,以贯彻其灭吴的决心。这次进攻,越军是以强击弱,不久便打到姑苏城下。但姑苏是阖闾时代经过多年建设的国都,城大而坚,夫差又据城死守,在当时技术装备条件下,力攻需要付出很大代价,还不一定能攻破,勾践便采取了长期围困的办法。夫差被围于姑苏长达三年之久,吴军终于势穷力竭,“士卒分散,城门不守”,越军乘势打进姑苏。夫差率领残部逃到姑苏台上(苏州西南三十里胥台山上),又被越军包围。他派人向勾践求和,但越国君臣灭吴的决心坚定,不肯纵敌。范蠡当时提醒勾践说:“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勾践因而坚决地对吴国使臣说:“昔天以越赐吴,而吴不受;今天以吴赐越,孤敢不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勾践又故意派人去羞辱夫差说:“吾置王甬东(今浙江定海地区),君百家。”夫差感到无望,就自杀了。

附图一 越军乘吴军北上黄池会盟偷袭姑苏示意图


附图二 吴越笠泽之战示意图

围困姑苏是勾践灭吴最后的一次战争。吴越力量对比虽已转化,但以当时的军事装备-刀、剑、戈、矛、弓、箭等来说,攻克坚城还不容易。在吴国处于孤立绝援的情况下,勾践采用长期围困、待其自毙的办法,这是符合客观情况的。当夫差被围纶望向越求和时,勾践接受了长期屈辱的沈痛教训,坚决不纵敌养患,不使夫差死灰复燃,从对敌斗争要狠的角度来看,勾践比夫差要高明得多。姑苏之战中的勾践和当年会稽之战中的夫差是个绝好的对比,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教训。

评 述

一 勾践在战略运用上的成功

在吴越的战争中,就当时双方的情况来看,越国有其有利的条件,也有其不利的条件。一方面,越弱吴强,实力悬殊,这是不利条件;另一方面,吴越之战虽然都是奴隶主统治者相互掠夺的战争,但在战争初期,越国带有小国反抗大国压迫的性质,这就给了勾践争取与国同情和号召越国人民的有利条件。因此,越国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改变力量对比,才能战胜吴国。

勾践掌握了这一客观情况,确定了壮大自己、削弱敌人、争取与国、伺机灭吴的总方针,经过长期的准备,增强了力量,然后又采用了乘虚待隙的战略,终于取得最后的胜利。其成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下述四点:

1.注意争取民心。勾践在会稽战败后,能吸取教训,勇于向国人承认错误,改弦更张,虚心纳谏,采取了一些轻刑薄敛、济困养贫、收揽人心等向越国人民让步的政策,利用反抗大国压迫、复仇雪耻来号召越国人民参加战斗,在客观上是符合越国人民摆脱对吴国长期纳贡的沉重负担的切身利益的,因此获得了越国人民一定程度的支持。这是勾践灭吴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

2.创造战胜吴国的物质基础。勾践能够认识越弱吴强的客观情况,选贤纳谏,集思广盆,采取了一系列的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组训军队、充实国力的措施;自己又能发奋图强,勤俭节约,身体力行,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灭吴称霸奠定了物质基础。

3.采用各种策略削弱吴国。削弱敌人与壮大自己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指导战争的人必须掌握这一战略原则的两个方面。勾践掌握了夫差骄傲轻敌、争霸心切的弱点,因而在削弱吴国方面表现出办法多(腐蚀、欺骗、麻痹、破坏等)、效果好的特点。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一齐下手,达到了无解其内部、助长其争霸和消耗其国力的目的。

4.采取乘虚待隙的战略。乘虚待隙,以智取胜,这是越军以弱胜强的重要关键之一。第一次进攻,是乘吴军北上黄池、国内空虚的机会,直袭姑苏,越军在整体上虽居劣势,但在战场上却处于绝对优势,拜运用水陆拜进和攻城阻援的作战部署,将战争胜利建筑在可靠的基础上,既歼灭其一部力量,削弱了敌人,又利用了吴国物资,壮大了自己。第二次进攻,因吴军主力还未受到严重打击,越军力量也没有达到绝对优势,勾践根据这一情况,乘吴国“息民散兵”的机会,突然发起进攻,运用“声东击西”、“调动敌人”的战法,取得了笠泽之战的决定性的胜利。第三次进攻,吴国坚守姑苏,根据当时技术装备的状况,采用长期围困以待其毙的办法,终于消灭了吴国。从整个战争中可以看出,勾践始终贯彻了乘虚待隙的战略,不打硬仗,不拼消耗,这是越王勾践在战略运用上主动灵活的具体表现,因而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创造了以弱小国家消灭强大国家的范例。

二 夫差在战略运用上的失策

夫差在败楚,服越之后,胜利冲昏了头脑,过高地估计自己,过忧地估计敌人,看不到国内经济由于速年战争遭到破坏,满足于自己表面的强大,进行力所不及的争霸战争。在内政上又不注意发展生产,反而大兴士木,修筑宫室,开辟运河,奢侈游乐。这样就使得“民疲士苦,人不聊生”,所以笠泽之战时,吴军三战三败;保卫姑苏时,“士卒分散,城门不守”。吴被灭亡的原因是“睐(屡)战而骤(屡)胜”。因为“骤战则民疲,骤胜则主骄,以主使罢(疲)民,然而不亡国者,天下少矣”⑳.在民穷财竭的情况下,进行力不能及的争霸战争,这是夫差失策之一。

在战略运用上,夫差的争霸主要对象旣是齐、晋等北方大国,但在战略步骤上,对中原诸国却不分大小主次,由近而远,逐次进攻,企图使他们完全屈服于吴国的武力之下,这样就扩大了打击面,多方树敌,陷于孤立,这是夫差失策之二。

在对越的斗争上,夫差的存越,可以说是犯了纵敌养患的错误。存越之后,旣未严加控制,又未注意戒备,反为勾践的表面恭顺的假象所欺骗,完全丧失了对越国的警惕,从思想上解除了武装,以至麻痹轻敌,空国远征,给了弱小的越国以可乘之隙,这是夫差失策之三。

夫差有此三失,就使称霸一时的强大的吴国,终于从胜利走向灭亡,这一历史教训是值得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