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二次“黄袍加身”,可惜赵德昭不如其父,最终葬送大好前程
网络上,流行着这样的一个段子:“在古代,如果你手握50万大军,皇上会千方百计的要杀你吗?”
回答也很有趣:“皇帝信任不信任你不知道,但可以肯定,晚上一定会有下属告诉你,天寒需要加件衣服,说话的同时,就会将一件黄袍披在你的身上。”
这是现在的网民们对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戏说。
但在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身上,也发生过一次“黄袍加身”。
可惜赵德昭不如其父,最终葬送大好前程,不仅没成功当上皇帝,还在年仅28岁时就挥刀自尽了。

一、黄袍从何而来
赵德昭,乃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嫡长子(原本的嫡长子早亡),本应该赵德昭继承皇位。
然而在他12岁时,自己的叔叔赵光义,就通过种种手段,将皇帝的宝座,拉到了自己的屁股下。
赵光义得到皇位,后世有人说是因为金匮之盟,也有人说是因为“烛影斧声”。但不论何种原因,赵光义的皇位正统,是受到质疑的。

(皇帝的宝座)
在太平兴国四年,赵光义御驾亲征北汉,但辽国因为与北汉有盟约,也南下向宋朝开战。
宋朝很快就灭掉了北汉,将战斗的矛头指向了被石敬瑭送出的燕云十六州。
但是,在高梁河一战中,耶律休哥出奇策,宋军大败。

(燕云十六州)
赵光义身中两箭,不得已化妆骑着毛驴南下溃逃。一直到了涿州,才止住颓势。可这时,新的问题也又出现了,部队将士,找不到化妆后的赵光义。
到了这里,军中的矛盾随着兵败和赵光义的失踪被激化了。
赵光义在平定北汉后,没能及时封赏,加上他自己得位不正,因此军中多拥护嫡长子赵德昭。

(赵光义)
加之部队的将领多为赵匡胤的老部下,拥立太祖之子继位,顺理成章。
加上皇帝赵光义“失踪”了,而国不可一日无君。
因此,一些军中的将领,就计划拥戴赵德昭为新君。这便是二次黄袍加身的由来。

(黄袍加身)
二、黄袍却是加祸
可惜的是,赵德昭却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还没等黄袍披上,赵光义又奇迹般地回来了。
二次加身就这样不了了之。
可是,在这起事件中,赵德昭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当然是被动了。
因为从事发到结果的处理,都显示出赵德昭政治能力的极度低下。

在燕云高梁河之战后,我们的“车神”灰头土脸的回到了开封。
而在太原之战中,北宋军队却取得了胜利。
宋太宗只处罚了石守信、刘遇、史珪三人,并对所有的立功将士不予以奖赏。

(石守信)
这则处罚,很值得玩味,因为石守信、刘遇、史珪三人,是太祖的心腹,也是二次加身的主谋。
而处罚的理由更是荒唐:失律。
意思就是失去了作战纪律。
可是,高梁河之败的晚上,宋军全部都在失律的状态下。

(高梁河之战)
为何只处罚这三人?
当然就是因为这三人使得宋太宗不满。
历史学家王立群在《百家讲坛》里就指出:在宋太宗逃跑后,这三人找不到皇上,于是他们三人一合计,便决定立太祖的儿子为皇帝。

(王立群)
处罚解释了,可不奖赏将领,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古代,这种胜仗后却不奖励,实在是不合乎规矩。
而太宗皇帝是一位专权的皇帝,自己做的决定是不允许被质疑的。
因此群臣都不敢吭声,而武功郡王赵德昭站了出来。
他告诉自己的叔叔宋太宗,应当去奖赏有功的将领。

(犒赏三军)
赵德昭为何会发声?
首先犒赏将士,乃是惯例。幽云之战虽败,但平定北汉却是胜利。
其次,赵德昭在朝堂议会的位置,站在宰相的前面,他有义务,也必须替将士们说话。
最后,就是宋朝灭掉北汉,却不奖励,会寒了将士们的心,甚至有一天会不再为宋朝卖命。
看似合理的建议,实际上再次展现了赵德昭政治头脑的低下。

(一场部队哗变:马嵬驿之战)
在军队被人拥立时,不着急动手,还可以用不愿内乱来解释,但到了朝堂上,怎能由他来说?
因为“黄袍加身”的事件刚过,宋太宗对他还有疑心。
这时候最好的做法应当是沉默不语。
但赵德昭说了,那么皇上就会疑心,你本身就想夺走我的皇位,现在又要为这些将领求赏。
这就是赤裸裸的收买人心。

(收买人心的刘备)
所以,宋太宗大怒:想要奖励将领,等你坐上皇位再说!
三、自杀以证清白
就这样,内心敏感,性格懦弱的赵德昭,回到了家里。
他仔细回想自己的过往,倍感压力。
他想到了自己不久前被拥立为新君的事情,可以称为被动。
但主动提出犒赏将士,又是撞在了叔叔的“枪口上”。
这下,赵德昭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烛影斧声)
皇上当然怀疑赵德昭想要把江山,再夺回到太祖一脉。
那么,赵德昭该如何应对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局面?
思虑良久的赵德昭,最终选择一死了之。
因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会被皇上一直提防,像“待汝自为之”这样的话,还会出现。
回到家中的赵德昭, 便选择屏退侍卫,用一把水果刀,结束了自己仅仅28岁的生命。

(赵德昭)
在家中自刎而死赵德昭,用这样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做了16年“太子”,等待16年皇位的赵光义,自然是很能理解赵德昭自杀前的心情。
叔叔赵光义在得知赵德昭的死讯后,自然也放下了戒心,对他来说,只有死去的侄子才是好侄子,不能来和自己抢夺皇位。
于是赵光义一顿真情流露:“痴儿啊,你为社么要这样啊!”
赵光义哭完之后,追赠赵德昭为中书令,封为魏王,谥号为懿。
可惜,生时的赵德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叔叔话语中的威胁,还有那种深深的羞辱——本应该是我的位置,却被别人坐着,还要用这个位置带来的权力威胁我。

但不管怎样,赵德昭是丝毫比不上自己的父亲赵匡胤,自己的大好前程,也是被自己葬送的。
站在今天来看,被言语逼死的赵德昭,不会是北宋的明君。
不过,有一个好消息,在赵德昭死后,宋太宗奖赏了有功的将士,也算是对他死去的最好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