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砸缸英雄还是变法阻碍者,一首诗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司马光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司马光 〔宋代〕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译文
挽起一个松松的云髻,在脸上铺了淡淡的粉,青烟色的衣裙像翠色的雾一样笼罩着她轻盈的身体,她的舞姿就如同飞絮一般,飘忽不定。
相见后相思还不如不见,凭空填出一份柔情,还不如无情。笙歌散去,舞乐褪去,酒意初醒,就只剩下一弯月斜挂高空,深深庭院安静的好像没有人一样。
诗人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赏析
北宋词风甚盛,一些名臣如韩琦、范仲淹、晏殊等都是词作大家,司马光也不例外。本诗就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此诗创作背景不详,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就能感觉到这是一首艳情诗。
司马光在宴会上偶然遇到一位身姿婉转,容貌出挑的舞女,所以他赞她“铅华淡淡”妆已成,发丝都是“松松挽就”,一两句就勾勒出她的不同寻常;她的罗衣轻盈飞起,她的舞姿如此动人,像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
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让人不忍忘怀。可惜相思之苦不能提,不如未见为好,即席的动情还不如无情的好,醉后醒来,已经将所有的情绪都掩进这茫茫夜色之中了。
诗人从侧面描绘了舞女的美,松松发髻与轻盈舞姿不止让诗人动情,更让读者入景。又直面自己的感情,这样的动情,种种复杂的感受都尽括在深院、月斜,人静时。将风景与自己的情感巧妙的结合,让人不免浮想联翩。
后记
小时候听妈妈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时觉得司马光有勇有谋,正直善良,后来在课本中读到《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对司马光的认识多了一分,他是个博学的人;再后来历史老师讲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又觉得司马光这个人不懂变通。电视剧《清平乐》让司马光再一次走进人们视野,不同于以往,这次他不仅拆散了怀吉和徽柔,还在朝堂上咄咄逼人,让人不由得觉得司马光这人真“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