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一个因复仇而活、也因复仇而死的偏执复仇者
说起伍子胥,为我们熟知的是,他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他洞察公子光的心,为“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的千古刺杀局出谋划策;他举荐贤才,七次举荐“兵家至圣”孙武;他报仇雪恨,率吴军攻克楚国都城,为解心头之恨将楚平王开棺戮尸、鞭打三百。

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更是复仇的一生,也是悲催的一生。让我们一起走进伍子胥的复仇之路。
一、为复仇背上不孝骂名
楚平王昏庸无道,看上了太子建的未婚妻,也就是自己的儿媳妇,为了防止太子谋反,授意奸臣费无忌的陷害他,太子没办法只有逃离楚国。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太子建的老师,也因此受到牵连要被灭族。

楚平王以伍奢为人质,让伍奢召唤伍尚、伍子胥前来,要将伍家一网打尽。两兄弟都知道楚平王不安好心,伍子胥对伍尚说:“只要我们兄弟一回去,父子三人都会被杀,更无法报仇雪恨,还不如出逃,借他人的力量以图复仇。”伍尚觉得要尽孝,就回到楚国,父子二人都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背负着父兄血仇开始千里逃亡,从此也背上见死不救和不孝的骂名。
二、为逃离楚国复仇愁得一夜白发
伍子胥携楚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然而,在最后一道关口昭关时,被右司马远越领兵把守,很难过关。扁鹊的弟子东皋公就住在山中,他从悬赏令上的图中认出了伍子胥,决定帮助他。
东皋公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伍子胥焦急难耐,翻来覆去,不觉捱到天亮。东皋公一见他,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镜子,果然全白了头,不由暗暗叫苦。不过他也因祸得福,得以蒙混过关,逃到吴国。

三、为取得高位便于复仇背上不忠骂名
伍子胥到吴国后,吴王僚认可他是个人才,但只是为了报仇,只是想借刀杀人,报仇后留不住,因此一直不信任他。他改投到吴王僚的二儿子公子光帐下,深得公子光的信任。他也深知公子光的野心。为报父兄血海深仇,他结交专诸、要离这些名扬千古的超级刺客介绍给公子光。同时挑拨他俩关系,最后公子光派出早已收买的死士专诸用鱼肠剑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顺利即位,史称阖闾。伍子胥顺理成章当上了吴国的相国。

一个楚国逃亡的要犯,吴王僚好心收留, 他不仅不感激,就因为不配合他复仇,就设计借公子光的手杀了他,成功上位,大权在握,从中国传统来说是为不忠。
四、为了复仇举荐两个人才,一个助他复仇,一个将他埋葬
他第一个举荐的“武圣”是孙武。他认定孙武是军事奇才,只有让他领军复仇才有把握,于是七次向吴王举荐,任命他为大将军。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重用孙武为大将,子胥、伯嚭为副将,大举攻楚。吴军溯淮而上,五战五捷,攻入楚国都城郢都,伍子胥寻找昭王,没找到,就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挖出尸体,抽打了三百鞭才罢休。

另一个举荐的是伯嚭,伯嚭和伍子胥并不相识,但是他俩都是从楚国逃亡过来的复仇者,基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的缘由,在一次盛大晚宴上,伍子胥向吴王阖闾举荐了伯嚭。伯嚭从此平步青云,官至太宰。

伍子胥知道越王勾践韬光养晦,在吴国为质只是为了复仇,他太了解复仇人的力量了,一再与伯嚭争议于吴王廷上,要求杀越王勾践,以绝后患。伯嚭怕自己收受越国贿赂的是东窗事发,为求自保,他将屠刀挥向举荐自己的恩人,来个恶人先告状,以通敌叛国罪名,让伍子胥赐剑自刎。
曾哥说:
伍子胥的一生,因复仇而生,也因复仇而死,这是对压迫与暴政的反抗,他无愧于一个嫉恶如仇有灵魂的人。但是伍子胥并不洒脱,他整天活在复仇的煎熬中,每天一睁眼就是想着如何复仇,一夜白发,他是可怜的,也是可悲的,更是可敬的。对我们的几点体会:

1.做人做事不能太偏执。当我们专注一件事,努力去完成他这是值得肯定。但当专注得过于偏执,为了它茶饭不思,放弃生活家庭,即使最后你完成任务,也会失去重要的东西。乔布斯在临死前还说过:自己太专注工作,没有好好陪陪妻子和孩子。

2.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可取。在生活中,想法设法去完成任务是对的,但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以牺牲他人利益,踩着别人上,就非常不可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