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是一心为公的贤臣,还是逆臣?《史记》的记载令人信服
在夏末商初时候,有个叫伊尹的人,他是商朝的开国重臣。传说伊尹出身卑微,他为了求见成汤,趁着成汤娶有莘氏女子的机会,作为陪嫁媵臣才有机会面见成汤。后来伊尹辅佐成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并且担任丞相之位治理朝政。伊尹其后历经成汤、外丙、中壬、太甲四朝,并且在史书上留下“伊尹放太甲”的故事。对这一事件,后人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赞扬伊尹是一心为公的贤臣,有人说他是犯上作乱的逆臣,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伊尹
根据《史记》记载,中壬帝驾崩后,伊尹立太丁之子太甲为天子。后来太甲继位的三年里,昏聩暴虐,违背成汤的法度,被伊尹放逐到桐宫,并由伊尹全权代理朝政。过了三年,太甲终于悔过自新,伊尹又迎太甲回朝,还政于太甲了。在太史公的描述里,伊尹在成汤到太甲四朝都居丞相职位,天子的废立也由他一言以决,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权臣。然而伊尹确不贪恋权势,太甲悔改后果断还政太甲,真是位一心为公的贤臣,并在后世子孙中留下了“伊尹放太甲”的美谈。

伊尹庙
然而,这件事在《竹书纪年》中又有不同的说法。据记载,中壬帝驾崩后,伊尹找理由将太甲流放到桐宫,并自立为王。之后太甲在桐宫暗暗积蓄力量,终于在七年后潜出桐宫,诛杀伊尹,从而复国。这里所描述的伊尹是一个阴谋夺权、犯上作乱的逆臣。
那么大家认为伊尹到底是贤臣还是逆臣呢?我认为还是《史记》的描述更令人信服。原因如下:
第一,伊尹是历经多朝的重臣,他既然能够立太甲之后又放逐太甲,说明伊尹的确拥有能够篡位的权势。如果伊尹真的有心自立为王,那为什么要把太甲流放到桐宫,而不是杀了他以绝后患呢?伊尹难道会不知道斩草除根的道理吗?
第二,《史记》中记载在太戊朝时期,伊尹的儿子伊陟还做过丞相。《竹书纪年》中记载,太甲杀伊尹,后立其子伊陟、伊奋。可见伊尹的儿子仍然受到了重用。如果伊尹真的曾经篡位,他的儿子不仅没受牵连,反而受到重用,这很不符合常理。

殷墟甲骨文碑林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伊尹的葬礼和祭祀非常隆重。《帝王世纪》中记载沃丁帝时,伊尹卒,沃丁葬以天子之礼。而且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也有相关记载:“大乙和伊尹并祀”,其中大乙就是成汤。从伊尹的祭祀如此隆重,可见商朝后世君王对伊尹的敬重和感恩,我们可以判断伊尹绝非作乱的逆臣,而是一位对商朝有着巨大贡献的忠臣。
史上关于“伊尹放大甲”事件的记载众说纷纭,伊尹的真实形象到底如何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对于不同的史料记载,到底相信哪一种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获悉历史的真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历史中所学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