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百科 >

中国好男人—拒绝纳妾的司马光

时间:2025-02-18 05:12:18

要说好男人的典例,还得说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好男人,那就是司马光。

话说当时司马光的妻子张夫人想为他纳妾,而且执行力也不差。有一天,张夫人亲自把自己相中的一个小妾打扮齐整送入司马光的书房,掩门走了。可司马光只看书不看小妾,小妾也挺尴尬的,便也拿起一本书,做出请教的样子,问:中丞,这是本什么书啊?

司马光拱手庄色对曰:此是《尚书》。看到礼貌实则不屑的眼神儿,张夫人不死心。张夫人觉得在自己家里给司马光安排小妾,那还不足以表示自己给丈夫纳妾的诚意,心想我还要在自己娘家人面前也安排一场,才显得自己的贤惠和娘家的支持。

那么这次,就安排在自己娘家的后花园,也是四下无人,美女便上前搭讪,这回司马光索性发火了,对那美女说:夫人不在旁边的时候,你不要凑到面前来。

这事在岳父家传为笑谈,说小姐和姑爷简直就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那种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翻版,就是可惜啊,咱们这姑爷不会弹琴也不会唱歌,他只会一招“鳖厮踢”。

什么叫“鳖厮踢”呢?这是苏东坡给司马光起的外号。苏东坡和司马光同为保守派,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但是两个人有点区别,苏东坡比较洒脱,司马光就很执拗,难免观念不一致。比如说苏东坡对于新法,他不是一味的反对,但是司马光的态度就是,凡是敌人赞成的,我们就要反对。苏东坡后来也没办法跟他争论,就说:“相公此论,故为鳖厮踢”。

就你这种说法简直就是鳖厮踢,那就是一只鳖,不管遇到什么刺激都会一个劲儿的往那个泥里钻,同时不顾一切地用后腿胡乱厮踢。司马光还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苏东坡在开玩笑,他认为苏东坡还在那个争论的状态,所以他自己也不肯退让,继续争辩。

那么司马光坚决不纳妾,是因为夫妻感情太好呢?还是因为鳖厮踢一根筋的性格呢?司马光一生只有一位夫人,就是这位礼部尚书张存的女儿。在夫人生前,司马光是没有纳过妾的,在夫人生后,司马光也没有续过弦。

历史记载说夫人死后,司马光经常恍恍惚惚地发呆,在读书堂连书都不看,呆呆的坐了一天。相濡以沫几十年,司马光和妻子张夫人夫妻情深,因此他一再拒绝纳妾也在情理之中。但既然如此,张夫人为什么一定要给丈夫纳妾呢?其实,张夫人如果不给司马光张罗着纳妾,确实有违法之嫌。

假如司马光纳妾,张夫人不同意,那就属于“七出”里的“妒”。但是现在人家司马光自己不愿意纳妾,那为什么说张夫人不主动为司马光纳妾还违法了呢?这是因为张夫人虽然曾经与司马光生育了两个儿子,司马童、司马唐,可惜都早夭了。

这样的话,如果张夫人不给司马光纳妾,那就属于法定离婚条件中的“无子”一条,年过50没有儿子,而且没有给丈夫纳妾。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张夫人生的儿子早夭,司马光又坚持不肯纳妾,纳司马光的儿子从哪儿来的?我们可是都知道,司马光是有儿子的。

我们除了知道他曾经司马光砸缸外,最熟悉的就是那篇课文《训俭示康》。训俭示康的相关背景,讲的就是司马光阐述节俭的道理给儿子司马康,不单要司马康背熟和吃透这篇文章,还要司马康教导司马家的子子孙孙流传下去。

司马康在《宋史》中还是有传记的,就附在司马光列传之后,说“途之人见其容正,虽不识,皆知其为,司马氏子也。”意思是大家看到这个司马康的相貌举止,就是不认识他的人也猜得出来,这就是司马光的儿子。

原来,这是司马光为了避免张夫人不安于无子,就过继了长兄的儿子司马康,只说司马康是张夫人所出。首先透露这个秘密的是司马家的世交邵伯温。其实司马康不是司马光的儿子,这事苏东坡也是知道的,只是苏东坡没有往外说,只私信给了自己的堂兄。

苏东坡在西宁三年的时候,写信给自己的堂兄,说到司马康刚刚丧偶,但是年纪还年轻只有22岁,学术文词行检,少有人可以与之相比,所以一定要争取把司马康介绍给自己堂兄的女儿。因为这个是婚姻大事,所以在信的结尾,苏东坡又附加交代了一句,司马康是司马光亲哥哥的儿子,司马光没有亲生儿子,所以收养了司马康为嗣子。

嗣子在宋朝的法律效力上完全等同于亲生子,所以苏东坡不认为有在墓志铭中特别注明司马康非司马光亲生子的必要。但是如果谈到婚嫁之事,那就不一样。我们从唐朝开始就要求有一些特别的情况是必须要向对方说明的,否则这个婚姻就有可能被视为无效。

而对于司马康,司马光那是尽到了一位父亲所能尽到的一切,虽然从血缘上来看,司马光并不是亲生父亲。那司马光是如何看待养父与养子之间关系呢?司马光注重嗣子,不仅体现于自家,也体现于他的治国理念,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时皇帝宋仁宗也没有亲生儿子,司马光力主宋仁宗在春秋鼎盛之际确立嗣子,以便继承国统。说实话,那是触犯皇家忌讳的事情,但是司马光却毫不退让。司马光给这个宋仁宗上奏说希望宋仁宗果断力行,指出那些以宋仁宗正年轻力壮,不必过早立嗣为由的那些人,他们心里都是打着小九九,他们就是希望在宋仁宗忽然离世之际,左右皇帝旨意,扶立一个他们所依附的宗子。

宋仁宗无子,刚开始生病的时候,究竟谁是国嗣并没有确定。这个话题很敏感,大家都不敢明说。谏官范镇首先提出的这个议案,当时司马光在并州,就是今天的太原,听说范镇提出议案,赶紧附议,还写信给范镇勉励他坚持到底,以死相争。见到皇帝的时候,他还反复提醒说:我当时在太原写给您的那几份奏章,愿陛下果断力行。

这宋仁宗沉思许久,表态说:你的意思无非是劝我选一个宗室辈分相当的人作为我的继嗣者。你是忠臣之言,别人都不敢提这事。但仁宗在立嗣的问题上是有反复的犹豫,司马光不依不饶,看他没动静,就继续上书说:我以前说的那些话,希望皇帝赶紧去办了,现在怎么没声音啊?这看来一定又有小人在说,陛下春秋鼎盛,干嘛考虑继承人这样的事情?小人是没有长远的政治眼光的,他们就想着趁仓促之际找机会立他们平时交往的宗室,以前那些所谓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的祸害,不就是趁机扶立吗?

仁宗大为感动,立刻拍板,将这一政策送给中书审议通过。司马光后来还对韩琦等人说:各位要是不趁现在皇帝还明白的时候,及早确定继承人,等到皇帝突然病故的时候,忽然半夜从宫里传出来那么一寸来宽的纸条儿,说要以某人为嗣子,那个时候你还能辨认真假?就算天下人都怀疑这张纸条是假的,天下人也不敢违抗。

韩琦等人仔细想想,确实如此,也就都合力促成了此事。所以没过多长时间,立仁宗侄子赵曙为宗正,可见基于司马光的坚决主张,赵曙才得以在宋仁宗生前便确立了嗣子的储位。后来宋仁宗驾崩,赵曙即位,他就是北宋的第五位皇帝宋英宗。宋英宗即位不久,就想追封他的亲生父亲为皇考,这件事在朝廷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带头反对的就是司马光。那么,司马光为什么要反对?

万世之下,知道司马康不是司马光亲生儿子的没几个人,司马康可是从来没有透露过一分他的亲生父亲是谁,也没有给生父行礼尽孝。所以司马光对英宗要追封自己的生父为皇考这件事坚决反对。为此司马光引经据典论证,“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亲。”就是你已经成为别人的后了,那就是已经成为别人身份上的继承人了,你要顾及自己的身份,就不能再顾及血亲,也就是说你既然被收养,作为收养人的法定继承人,就不能再保留与亲生父母的法律关系。

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司马光还列举了很多儒家经典中的记载,说汉宣帝是继承了汉昭帝的位置,所以他不尊奉自己的生父,以及祖父为皇帝。汉光武帝一样,声称自己是继承汉元帝之后,因此他也不追封自己的父亲和祖父为皇帝,这是从汉朝就开始延续的一个法统。

所以这件事争论了18个月,最后的结果是英宗以欧阳修等中书派的意见为根据,称濮王为父亲,但不追尊为帝。随后英宗就把反对他追尊父亲的那一派主要成员都贬官了。司马光对于宋英宗来说那是有拥戴之功的,所以英宗并没有将司马光贬官,可是司马光是谁?他是一个儒家人物,他认为他既然不能保护御史们,那他也要和御史们一起贬官,就自请贬职。

这件事在北宋是件大事儿,这件事儿起源于皇帝的家事。但是皇帝真是万万不能任性的一个职位,皇帝的一个小任性,带给国家的影响太大。这件事首先使宋仁宗的遗孀曹皇后与英宗这段养母与养子之间的关系有所嫌隙,太后和皇帝不和,那对国事本身就有很大的影响。这么一来,就容易形成党争,北宋的党争也确实是从此开始愈演愈烈。

司马光没能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也许大家会问,司马光力主宋仁宗立嗣,又力主宋英宗只承认仁宗为父亲,这和司马光自己的家室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这中间的关系就体现了我们中国古代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就是家庭和国家结构相同,许多国家层面的事情根源在于家事,家事不是小事,不是私事,特别是士大夫和重臣,那更是不能只依据自己情感上的好恶而抛弃礼法的规则。

司马光给自己立嗣就毫不犹豫,司马光是在自己只有30几岁的时候就收养了司马康,他没有幻想,没有说,我再等等,看看是不是张夫人又有所生育?所以,他也希望宋仁宗能够及早确定嗣子这样的大事,不要寄希望于过不久宫中的妃嫔还能为他生出一个皇子。仁宗当然是知道确定嗣子的重要性,否则就不会早早的把英宗抚养在宫内。但是仁宗的犹豫也是人之常情,谁不希望继承人是自己亲生的儿子?

司马光在教养嗣子方面毫无保留,他也成功的教育司马康只以自己为父亲,而不是对司马康生父,也就是司马光的哥哥一视同仁。这一点不代表司马光和哥哥感情不好,相反家乡人民都盛传司马光是特别友爱兄长,对待兄长就像对待父亲一样。

事实证明,司马光的家世从来没有闹出不可收拾的意外。而如果宋英宗能够采纳司马光的建议,严格按照礼法制度,那就没后来所谓的党争。也正是根据以上的原因,所以司马光一直认为,他给他们家族写的这个《家范》,要比他所编著的《资治通鉴》更重要。因为家是国的根本,一个人如果能修身齐家,自身修养端正,治理家事平稳,那么也可以治国平天下。特别是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尤其如此。

所以依我看,司马光固然因为夫妻情深没有再纳妾,但也有他自己坚持的信仰,促使他不会再纳妾。他是那种在生活各个方面都严于律己的人,他的准则是儒家经义。儒家经义不是单单让寡妇不再嫁,也包含鳏夫不再娶。再不纳妾这个问题上,也许信仰的力量比夫妻情深的力量更大。总而言之司马光是个好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