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弟子会误传春秋?左丘明为何著左传?
孔门弟子会误传春秋?左丘明为何著左传?
我们要把《左传》搞明白,左传是部什么书,在讲什么,它的精彩在何处?

明白了春秋,也就好明白左传了。左传是解释春秋的传,就是以春秋为核心,围绕它展开的,是解释它,阐明它,补充它的。当然,这一点也是有人怀疑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丝毫的必要去纠结它,因为这几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很多怀疑论者最终都是因为考古资料的证实而不再胡说八道的,这个也是自然,我们研究历史不去纠结没有用的东西。因为左传正文已经极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用不着别的解释。去纠结怀疑论者各种无稽之谈,其实主是浪费时间。
对于左传的成书原因,史记有非常明确的记载: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決。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这段话简要概括了孔子的周游列国的情况,历七十余君而不为所用,这一情况确实够让人悲伤的,但是孔子也因此更加深刻地认识当时的社会状况、政治状况,因而编次《春秋》,用春秋笔法以明大义,“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決”正是春秋大义。孔子的弟子不止七十,左丘明是担心这些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才为春秋作传的。左丘明担心孔门弟子妄传春秋应该是原因之一,而且是个极其现实的问题,儒家弟子最终分成了各种派别也是自然的事情、现实的事情。左丘明本身就是左史,是负责记录国君之事,也就是国家之事的,他手里掌握着大量的资料,据以补充和完善孔子所修订的春秋,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那左丘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左丘明是鲁国的太史,也就是鲁国的史官,还是他推荐孔子担任鲁国的国相的,孔子称其为君子,是个极高的评价。而且左丘明也孔子是老朋友,志同道合,所以他非常理解孔子的意图。作为朋友,他更加理解孔子,所以担心孔门弟子误会其意也是有道理的。
还有大家要明白的是,左丘明是鲁国的贵族,他是姜太公的后裔,虽然他没有在齐国发展,而是到了鲁国,而这个出身,这个耳濡目染的贵族身份,也铸就了左丘明与一般史学家的不同,姜太公的丰功伟绩必是其思想的高峰所在。所以,他理解的国家之史就必然有高屋建瓴的别致之处了。
而且左丘明不仅是左传的作者,同时还是《国语》的作者,再加上史官的身份,他能掌握大量翔实的资料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所以,《左传》决不仅仅是解释经典《春秋》的著作,它里面还有大量的历史事件的描述,这些描述非常深刻、生动有趣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左传》中记述了很多明君、贤相、良臣的表现,他们的语言、行为、处世智慧等都描写得非常好,逻辑清晰、语言流畅、个性化非常强,这些都是非常难得的!
《左传》不仅记述了大量的具体事实,补充了和完善了《春秋》的不足之处,生发了很多内容,还很深刻、形象地描绘了古代文化常识,诠释和再现了当时的那个社会的生活图景、军事战争情况、生产与祭祀的场景等。
这些都是非常生动、真实的历史情况,对我们的启发也非常大,如果能好好研究它、利用它,应用于社会实践,那可就真是“善莫大焉”。

朱自清先生说:“《左传》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