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王家钻天,司马家入地”的故事

司马光在洛阳的居所叫“独乐园”,园的正中心是读书堂,内藏图书万卷;读书堂南是异水轩,跨溪而建,是主人会友,饮宴、赋诗的场所;读书堂北是钓鱼庵,是湖中之岛,遍种竹、藤一类植物。
“独乐园”虽然雅致,却不奢华,与洛阳城内其他名家园林相比,就显得多少有点寒酸,钓鱼庵北有6间小屋,叫种竹斋,湖东有一个苗圃,称作采药圃,种植药材,司马光伏案读书疲劳时,常在此把锄劳作以为休息。

仇英《独乐园图》
“独乐园”中有一个小花园,位于采药圃的南边,由6个小花坛组成。花坛的北头立着一座凉亭,造型别致,名叫浇花亭,司马光也经常迎客于此亭。

仇英《独乐园图》
总之,“独乐园”是一块闹中取静的场所,是司马光精心挑选的读书治史的好地方。司马光的好友苏轼、范祖禹、刘恕等人均到过“独乐园”,并写诗撰文予以赞美,司马光本人也有《独乐园记》一篇专门介绍此园景致。
从熙宁六年(1073年)独乐园正式完工,到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在此园中精心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这期间,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独乐园的读书堂内灯光闪动、直至天明。
司马光父子,在范祖禹、刘恕等人的协助下,到熙宁九年(1076年)秋,先后编完了《晋纪)、《朱纪)、《齐纪》等共106卷。“王家钻天、司马家入地”的故事,也许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司马父子熙宁年间修史的辛苦。
这一年的夏天,洛阳异常炎热。白天,太阳火辣辣的炙烤着大地,晚间,却一丝风也没有,闷热难受,人们都在想方设法,寻求避暑的宝地。
洛阳城国子监尊贤坊北侧的独乐园,也同样是酷暑难耐。司马光白天还可以找一处树荫,晚上夜读却没有了去处。读书堂只有几间狭窄的旧房,太阳晒了一天,根本无法进入,更不要说伏案苦读了。
起初司马光不顾酷暑,晚上仍坚持在堂内伏案读书、可是,汗水常常滴落到书稿上,弄得墨迹模糊,不得不重写、司马光只得停止工作,静下心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仆人挖坑
一天,他找来仆人,要他们在书房内挖一个大坑。仆人们挥舞着工具,大干起来,挖了整整三天,终于在房内挖出一个一丈多深、4尺见方的大坑。
看着这个大坑,司马光心中十分开心,他指挥仆人们,将桌椅、书籍、笔墨纸砚等全搬到里面,并在坑口加盖一张芦席。

搬笔墨纸砚入坑
到了晚上,司马光掀开芦席,放下梯子,爬入坑内,挑灯苦读,直至天明。这就是“司马光入地”的故事。
当时,洛阳城内的王拱寿家,却和司马光家相反,为了避署,在自家园宅内修起了朝云阁,高耸入云,登上高阁可将洛阳城的景色一览无余,晚上更是乘凉避暑的好地方,这就是所谓“王家钻天”。
“王家钻天”“司马家入地”一时间被老百姓广为传诵,方面反映出司马光为官清廉、不尚奢华的好作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司马光夜读修史、虽酷暑难耐却孜孜不倦的精神。
就是这样不分冬夏寒暑的勤奋工作,《资冶通鉴》的编写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元丰五年(1082年)秋,全书已接近完成,但司马光却不幸得了中风症。
